
《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表》是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用于确定退休人员每月可以从个人账户中领取的养老金金额。
我国的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月领取额 = 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 ÷ 计发月数。由此看,计发月数直接影响养老金的领取额。
那么,养老金计发月数是怎么确定的呢?

计发月数是指根据退休人员退休时的年龄,预先设定的一个除数,用于将个人账户储存额平均分摊到预期寿命年限中。计发月数越小,每月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计发月数的确定依据:一是预期寿命:主要参考城镇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数据。这是计发月数确定的核心因素。二是退休年龄:不同退休年龄对应不同的预期寿命。三是利率因素:考虑了一定的资金收益率。四是制度设计:旨在实现个人账户资金在预期寿命内均衡发放。

我国现行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表》主要基于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制定。2005年制定时参考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当时城镇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约75.2岁),并在此后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了局部调整。
计发月数有这样一些重要特点。一是年龄反向相关:退休年龄越大,计发月数越少。二是 性别差异:相同退休年龄下,女性通常计发月数略长。三是动态调整:随着预期寿命变化,计发月数表可能会定期修订。四是最低保障:即使个人账户资金领取完毕,仍可继续按原标准领取。
计发月数在应用有其特殊的意义。可以为参保人员提供养老金领取预期。确保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可持续运行。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平衡早退休与晚退休人员的待遇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