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文说健康科普
编辑 | 文说健康科普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小小年纪,你抑郁个啥?”——真相可能比你想的更扎心!
“以前咱们小时候,哪有‘抑郁’这个说法?谁不都是挨骂、挨揍、写作业,一路‘坚强’长大的?”
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但你猜怎么着,这种“过去的孩子更抗压”的说法,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误解!
抑郁症 不是“想不开”,也不是“矫情”,更不是“太顺利了所以玻璃心”。它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疾病,和心理素质无关,而和大脑的生理变化有关!

而且,越来越多的孩子确诊抑郁症,绝不是因为他们太娇气,而是因为我们终于开始正视它了!
“孩子哪来的压力?作业多点就抑郁?”——你可能低估了他们的世界有些人觉得,孩子没工作、没房贷、没社会压力,怎么可能会抑郁?但事实上,孩子的心理压力,一点都不比大人少!
想想你小时候,考试没考好,爸妈的脸色能比冬天的冷风还刺骨;同学间的流言蜚语,能让人一夜睡不着觉;甚至连喜欢的玩具被抢走,都能让你委屈半天……
这些情绪,成年人可能一笑而过,但对孩子来说,就是天大的事!如果这些负面情绪长期积累,孩子无法找到出口,抑郁症就可能悄悄找上门。

有些家长可能会疑惑:“我家孩子明明上一秒还在哈哈大笑,怎么下一秒就哭了?这不是情绪化吗?”
错!抑郁症≠全程低落,它可以有情绪波动!
典型的抑郁症表现 可能包括:
持续低落,哪怕是开心的事,也提不起兴趣。睡眠紊乱,不是失眠,就是嗜睡。注意力下降,学习成绩莫名下滑。食欲变化,要么吃不下饭,要么暴饮暴食。严重时,甚至会有自残或轻生的念头。
所以,别等到孩子“彻底笑不出来”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小时候也被骂,也没见谁抑郁啊?”——大脑说:时代变了!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小时候挨骂、挨打都能扛过来,现在的孩子是不是“抗压能力太差”?
这和社会环境、教育模式、甚至是生物学基础都有关系!
过去,孩子的生活节奏更慢,学习压力也没那么大,但现在呢? 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们的“休息时间”越来越少,甚至连游戏都成了“电子竞技”,玩个跳绳都能排名次……
大脑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大脑中的“5-羟色胺”(一种影响情绪的大脑化学物质)可能会减少,进而导致抑郁。
所以,孩子不是“太娇气”,而是他们的心理压力,已经超出了大脑的承受范围!

当然不是!但理解、接纳、支持,才是帮助孩子远离抑郁的关键!
别用“你就是想太多”来敷衍孩子。 抑郁症不是“想开点”就能好的,它需要专业的干预!
学会倾听,而不是批评。 孩子说“我最近很难过”,请别直接回他一句“你还小,懂啥叫难过?” 相反,你可以问:“发生了什么?你愿意和我聊聊吗?”
最后,帮助孩子找到情绪出口。 运动、绘画、宠物陪伴、心理咨询……比起“忍着”,找到正确的情绪宣泄方式,更重要!

很多家长,直到孩子的情况变得严重,甚至做出极端行为,才惊觉:“早知道当初就带他去看医生了……”
但,“早知道”往往是最沉重的遗憾!
抑郁症不是“作”,不是“矫情”,更不是“装的”。它和感冒、发烧一样,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如果你的孩子表现出持续的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流、对以前喜欢的事情失去兴趣,甚至提到了“活着没意思”这种话,请,!立!即!重!视!
早发现,早干预,抑郁症才不会变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不是!不是! 真的不是!
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终于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了!
过去,很多孩子可能也有抑郁症,但却被误解为“性格问题”、“不懂事”、“矫情”,甚至被逼着“坚强点”。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老师、医生,开始关注孩子的情绪问题,愿意正视抑郁症的存在。 这不是坏事,恰恰相反,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说:“我好像有点不开心……”

请别忽视,他可能真的需要帮助。
最后,咱们都记住一句话:孩子不会无病呻吟,他们的痛苦,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请转发给更多家长! 让更多人知道,抑郁症不是“想开点”就能好的,它需要真正的理解和帮助!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抑郁症报告》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白皮书》
美国精神病学会(APA):《抑郁症诊断标准》
《柳叶刀》精神病学期刊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