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1957年,毛主席会见了国学大师冒广生,这位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后裔。
临别之际,冒广生以佛经赠言,毛主席听罢,神情凝重,久久未语,最后说道:“我一定记在心里。”这番话到底说了什么?在当时有着怎样的深意?
毛主席与冒广生:跨越时代的相逢
1957年6月,北京的夏季格外燥热,与之匹配的是,全国上下也充满了建设的热情,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时期。
就在这一年,传出一个特别的消息:毛主席将亲自接见,来自江苏的学者冒广生。
冒广生,这个名字在学术界响当当,
生于1873年,江苏如皋人,字鹤亭,号疚斋,自幼熟读经典,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冒广生的祖上,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清末民初的时代,更赋予了他不同的历史角色。
年轻时曾任清政府刑部郎中、农工商部郎中等职。
辛亥革命后,在民国政府中任职,并投身教育、历史研究,成为了民国时期,学界的泰斗级人物。
历经清末、民初和民国的动荡,这位耄耋之年的学者一身淡然,饱含阅历,对国家的前途依然关切不已。
1957年,85岁的冒广生刚刚抵达北京,受邀探望在北京工作的儿子。
年事已高,本无意在此久留,很快他来京的消息,传到了陈毅将军的耳中。
作为成吉思汗后裔、国学元老的冒广生,始终被看作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表。
陈毅立即派人拜访这位长者,并亲自邀请他前往故宫博物院参观。
六月的北京,故宫中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朱墙黛瓦,巍峨庄严。
陈毅与冒广生步入宫殿深处,谈及那些历史悠久的文物,冒广生的眼中不禁流露出感慨。
故宫,几代皇朝兴衰的见证,现如今这座宫殿,更是被重新定义为,人民的文化瑰宝。
陈毅热切的向冒广生介绍故宫的文物保护工作,冒广生一边听着,一边不住地点头。
这座宫殿的过去,他再熟悉不过,历代帝王将相的身影,仿佛都在眼前闪过。
这里蕴藏的历史厚重,让他深思不已。
畅聊之际,陈毅邀请冒广生,写下自己对国家建设的意见,尤其在当下百家争鸣、鼓励言论的背景下,他的意见显得尤为珍贵。
冒广生内心感动,思索再三后,亲笔写成一文,后来也被发表于《人民日报》。
文章刚一刊发,就得到了毛主席的重视,毛主席不仅仔细研读,还点名要亲自接见这位学界泰斗。
6月30日,下午,毛主席身着中山装,缓步走入凉亭,早已备好了茶具,淡淡的茶香在午后的微风中弥散。
冒广生坐在凉亭中,虽年过八十,身形却仍端坐挺拔,面容祥和而淡然。
毛主席见到冒广生,率先开口:“冒老先生,久仰您的大名,今日得见,真是荣幸啊。”声音温和,带着真挚的敬意。
冒广生微微一笑,颔首致意,缓缓说道:“主席,能见到您,亦是我的荣幸。”简单寒暄后,两人很快切入正题。
毛主席问起冒广生的生平,从清朝到民国的历史变迁,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冒广生一一道来。
谈话间,冒广生的目光中充满了淡然,仿佛一切兴衰成败早已成烟,在提到家国命运时,目光又带着几分坚毅。
两人聊得深入,逐渐谈到当下的国家局势。
冒广生说道:“主席,我一介老朽,几十年来辗转各地,见证朝代更迭。国家虽兴盛,但总有一些微小的问题,如果不加以留意,便会成患”,缓缓讲述着历史上,因小患而成大祸的例子。
从南北朝到清末,不少政权在一开始皆如旭日东升,由于忽视了微小的问题,致使腐败滋生,最终不堪重负。
毛主席默然片刻,深以为然,感叹国家建设中确实面临种种挑战。
冒广生却未停下,继续说道:“佛经上有言,雄狮虽威猛,身上也会长虱子。虮虱虽小,然危害无穷。国家大事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忽视那些看似细微的隐患。”
毛主席顿了顿,望向冒广生。被这句话触动,仿佛是一道警钟,敲在他的心头。
主席轻声重复道:“一头雄狮,身上也会有虱子,虮虱虽小,危害无穷。”这一句话,简单却深刻。望着冒广生,缓缓说道:“冒老先生所言极是,大国小患,正需时刻警醒。”
冒广生微微颔首,继续讲道:“历代王朝因小患而衰败的不胜枚举。忽视小患,恰如漏水之堤,一旦崩塌,后果不堪设想。主席,国家正值兴盛之际,需防微杜渐,时刻警醒。”
毛主席听后,不住地点头,这段话仿佛在心中激起了涟漪,说道:“冒老先生言之有理。我们国家的发展确实应当如您所言,防微杜渐。”
会面结束后,主席目送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离开,心头多了几分沉思与决心。
忠言与警醒
毛主席与冒广生的这场会见,没有长篇大论,没有刻意的煽情,一言一语却充满了深意。
冒广生的那句“雄狮身上难免长虱,虮虱虽小,为害无穷”,在毛主席心中激起了阵阵涟漪,这句话既简单又含蓄,背后的寓意却格外清晰——必须时刻警惕,绝不能因为忽视微小的问题而导致大患。
在那之后,毛主席多次在各个场合中提到“防微杜渐”,反复强调,要“打扫屋子再请客”,国家的治理不仅要关注大事,还要清除内部可能存在的隐患。
引用冒广生的比喻,提醒党员干部保持清醒。
冒广生回到故乡后,他很少再谈及此事。
作为一位年逾耄耋的长者,似乎早已看透世事,对个人功名毫不留恋。
晚年的冒广生更多地投身于诗书,安静地度过余生,并未再参与国家政治,但那句忠告却犹如警钟般回响。
大国小患:忠言的长久回响
毛主席把冒广生的这句忠言,带入了后来的治国思维中,贯穿于对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
国家日渐强大,百姓生活逐步改善,毛主席始终保持清醒,以“雄狮虮虱”的比喻,提醒自己和领导干部们。
1960年代,中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上,不断经历挑战。
毛主席时常用这句话,提醒干部们无论国家多么繁荣,内部的隐患同样需要警惕。
还多次强调,小问题的积累,终能带来大祸,任何放松警惕、忽略隐患的做法都不可取。
许多干部在工作笔记中将“虮虱虽小,为害无穷”作为自我警示,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做到细致谨慎。这
种自我反省的文化,逐渐在党内流行开来,各级干部在处理事务时,开始重视细节,并反复检查、验证,力求尽善尽美。
1961年,冒广生在家乡病逝,享年88岁。
他的离世,并没有带走那句忠言,早已化作一种智慧,成为后人心中长久回响的警钟。
毛主席在得知冒广生逝世后,表示了哀悼,这位忠诚且智慧的长者,曾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让人肃然起敬。
这句忠言既是一次深刻的提醒,也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深厚智慧。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