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妻子的骨灰放在枕边,夜夜共眠33年,遗嘱感人肺腑

百年战争录呀 2024-12-05 17:37:4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1972年,妻子萧珊离世后,巴金将她的骨灰放在枕边,就这样天人永隔着,“一起”睡了33年。

是什么样坚贞的爱情,让他如此守候,巴金与萧珊的爱情故事,本身就是一部”著作“……

一见如故,心动如初

巴金与萧珊的相识,是一段曲折的情感旅程。

1937年,通过书信,巴金与萧珊展开了第一次接触,巴金在《巴金自述》里写道:

“她的信件总是那么充满智慧,仿佛在引导我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

萧珊当时年纪轻轻,心思细腻,曾有过多段与巴金思想上的碰撞与交流。

巴金那时已经是一个有了名气的作家,也未立刻对萧珊产生强烈的情感,而是将她视为朋友。

萧珊却心怀深情,主动在一次谈话中表白,巴金却因年龄差距,和当时的环境拒绝了。

这让两人的关系一度变得尴尬。

巴金在回忆中写道:

“我并不年轻,而她比我年轻许多,那时我害怕自己给不了她什么未来。”

这段爱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萧珊的勇敢与坚持,最终打破了巴金的疑虑。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反省,巴金决定给这段感情一个机会。

婚后,他们共同度过了许多岁月,从上海到重庆,再到桂林,巴金的创作得到了萧珊的无条件支持与鼓励,两人相互扶持,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痛失妻子,孤独相依

萧珊的去世,给巴金带来了深刻的痛苦。

1972年,萧珊因病去世,年仅55岁,她的离开,像是把巴金,从温暖的家庭生活中一把拉走,顿时让他陷入了,无尽的黑暗和孤独。

巴金一直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对萧珊的依赖,不仅是夫妻间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

萧珊在巴金的创作上,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支持,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琐事上,也是巴金信赖的人。

巴金曾在《巴金自述》一书中提到:

“她是我所有创造力的源泉,是我心灵的唯一依靠。”

萧珊是一位贤妻良母,还是巴金生活中的“灵魂伴侣”。

巴金的文学创作,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萧珊都参与其中,是她给了巴金,无尽的鼓励和支持。

迷茫时,用温柔的话语安慰他,创作遇到瓶颈时,总能及时指出问题,给他正确的引导。

巴金已经不再年轻,身心疲惫,萧珊的离世,无疑让他变得更加孤单和无助。

朋友、亲人以及文学圈中的许多人都表示,巴金对于妻子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在他眼中,萧珊更像是他精神上的伴侣、知己。

他们之间的关系,超越了简单的家庭角色,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契合。

萧珊去世的消息,对巴金来说是无法承受的打击。

许多人认为,巴金的作品中,永远缺少了一份温暖的力量,那就是萧珊的支持与陪伴。

巴金在失去妻子后的几年里,情感深深封闭,甚至不愿意,再与他人谈及,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话题。

“我无法承受她的离开。她的去世让我感到世界突然变得空荡荡的。我无法相信,她就这样离我而去。”

萧珊对他的意义,重要到什么程度呢?重要到几乎无法想象没有她的日子。

巴金失去了所有的精神支柱,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愈发强烈。

他曾试图用创作,来排解自己的痛苦,他的作品虽然依旧丰富多彩,其中不乏对妻子失落的情感和深切的思念。

无论是《春》《秋》等文学作品中的情节描写,还是一些生活琐事的反思,巴金无一不在潜意识里,将萧珊的身影融入其中。

有人说,巴金的作品中有一种“失落的情感”,那种情感并非对社会的失望,而是对失去妻子的那份深沉的痛苦。

巴金的生活渐渐变得简单而孤独。

由于长期的情感依赖和创作的压力,巴金很少与外界有过深度交流。

大部分时间,一个人呆在家里,面对萧珊的遗物,沉浸在无尽的回忆之中。

为了寄托对妻子的思念,他将萧珊的骨灰放在自己的床头,陪伴自己度过孤独的每一个夜晚。

在与朋友的谈话中提到:“她曾是我生命的中心,直到今天,她依然是我的依靠。”

从此,巴金的床头,常年摆放着萧珊的骨灰,哪怕再难入睡,哪怕再感到孤单,萧珊的骨灰仿佛成了他永远的依靠。

“每晚,我总是觉得她依然在我的身边。”巴金在晚年的一次访谈中坦言,这段与妻子骨灰的陪伴,是他能够坚持下去的重要力量。

遗嘱中的深情与决绝

亲友们都知道他与萧珊的感情之深,甚至在遗嘱中,也没有遗忘,他对妻子的那份深沉的爱和承诺。

2005年,巴金去世,享年101岁,而他的遗嘱,则成为了他一生深情的见证。

巴金的遗嘱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令人感动的部分,便是他对妻子萧珊的深情告白。

提到萧珊在他心中,永远与他同在,更是在遗嘱中,明确表示,希望自己与萧珊能够合葬。

无论他身在何方,都希望能与妻子永远相守。

这份坚守,巴金已经独自守了33年,从萧珊去世之后,巴金就在怀念中,守着这份记忆,这份爱。

如何见证?33年与骨灰是见证,《怀念萧珊》、《再忆萧珊》都是见证。

人们都说,一个人真正的消失,不是死亡,而是记忆。

对巴金来说,萧珊就是没有消失,在她去世后的33年,都以“巴金的记忆”的方式存在着,直到……巴金也不在了……

巴金的遗产与精神传承

巴金的去世,带走了一个伟大的作家,但留给世人的,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

巴金的作品,如《家》《春》《秋》,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篇章。

无数读者感受到了巴金对社会、对生活的思考与探索。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把我的生命献给了我的作品,但我的心,始终属于萧珊。”

巴金的遗产,是文学成就,也在于他对于家庭、爱情与责任的执着,他对妻子的爱,成为了一种精神遗产,影响着一代代人。

巴金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爱情与创作交织的传奇。

他的朋友、同事们常常提起,巴金一生的创作动力,来源于他对妻子的深爱,与对文学的执着。

他从未忘记萧珊,在日常生活中怀念她,在创作中,也把妻子的形象融入作品中,表达他对美好、纯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结语

巴金与萧珊的爱情,见证了岁月的深沉与无言的坚守。

33年,守着妻子的骨灰,跨越生死,只为那份无言的承诺,而在遗嘱中的深情告白,至今仍感动无数人。

这是一个男人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也是他对生命、对爱情、对责任的深刻理解与实践。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
百年战争录呀

百年战争录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