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小人物往往容易被忽视,但他们的经历却能成为洞察时代本质的一扇窗。
《长安的荔枝》便以一个基层小吏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过程为切入点,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社会环境与官场环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为何这类故事备受青睐?因为它书写的虽是往昔之事,可人性的复杂与特点却跨越时空,延续至今。古往今来,朝代更迭无数,然而官场的风气、政商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复杂的人情世故却始终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李善德,便是众多小人物的典型代表。
他的遭遇极易引发读者的共情:被同事背后算计、遭受排挤,被迫接受棘手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不受欢迎,孤军奋战,看甲方脸色忍气吞声;四处筹措资金四处碰壁,像无头苍蝇般茫然无措。出力不讨好,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还不得不忽略家人,牺牲朋友利益……这些经历,与现代职场中辛苦打拼的牛马们何其相似。
所以,对读者而言,李善德是否成功完成任务并非故事的核心,他面对杨国忠以下犯上,将内心压抑已久的情绪宣泄而出的那一刻,才是全书的高潮所在。
官场,其实就是人性的放大镜。
“官大一级压死人”,上级的一个指令,基层便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执行,“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只求结果、不问过程的现象在当下同样屡见不鲜。那些为了几颗荔枝而做出所有的一切:数月的奔波测算、砍光的果园、牺牲的生命,征调的无数劳役、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大量人力物力、耗费的巨额费用……这看似荒诞的情节,每一样都是放大了的生活。

仔细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家中的整洁干净,是谁在背后不辞辛劳,一次次打扫整理擦拭?餐桌上的每一道菜,是谁花费精力去挑选购买食材,清洗、切碎、烹饪?身上干净的衣物,是谁用上了自己的时间去收集、分类、清洗、晾晒、熨烫、整理收纳?孩子成绩表上的数字,背后是否也是无数个日夜的苦读,一道一道题的思考解答,一篇篇课文的背诵,一个个单词的记忆?老人用坏了电器,谁又能看到他们看不懂说明书、不会操作程序、不懂得保养的经历?
世间有多少事都是如此,水面上的山尖和水面下的冰山、表象和背后、指令和执行、结果和过程、状态和经历……这种对个体付出的忽视,正是各种权力结构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它反映出在分工关系中,强势方的优越体现,他们理所应当地看不到弱势方的付出。
对个体付出的漠视,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中便曾提到,资本主义社会分工体系下,劳动者被异化为生产的附庸。他们在权力的金字塔中,被置于底层位置,成为被权力支配的对象,在社会分工里,他们如同庞大机器上微不足道的螺丝钉,只是机械地执行劳动任务,却无法掌控自身劳动成果。
这种权力不对等所滋生的,是深深的无力感与无奈感。所以当人们目睹李善德的艰难处境时,内心深处对公平正义的渴望被瞬间激发,进而引发强烈的共鸣。

故事的结局,作者给那些在现实中难以改变权力结构、难以实现阶层跨越的人们一丝慰藉:其一,可以始终保持善良,比如李善德拍案而起、挑战权贵、发泄情绪被小小惩戒正好躲过安史之乱、保全一家性命。其二,不要过于焦虑,牛马们要记住,即便生活不如意,回归田园、过简单质朴的生活,摆脱世俗的压迫,或许能收获别样的幸福。
另外,从篇幅和内容来看,这本书的内容若放在《显微镜下的大明》这类聚焦于微观历史的作品中,作为其中一篇文章较为合适,单独成书的话,内容稍显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