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伟大的周总理与世长辞,在之后的追悼会上,众多领导人都决定让叶剑英元帅致悼词,但他却推荐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名字,并说只有他才合适。
众所周知,叶剑英元帅与周总理的关系十分密切,按理说是他也不足为奇,为什么他要推荐另一个人呢?而这个人又是谁,他与周总理之间又有怎样的渊源呢?

1、伟人辞世
在革命的浪潮中,毛主席与周总理之间曾经并肩走过许多岁月,两人也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但在1976年1月8日,这个他视为挚友的人却与世长辞,这让毛主席一时之间难以接受。之后,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指示下,周总理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

而在最为重要的念悼词的环节,各领导人却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早在追悼会之前,各中央领导人就为周总理认真学习了悼词,甚至还为此专门召开会议通读了好几遍。
在确定好终稿之后,叶剑英元帅首先发声并确定了最后的整个流程,但同时,谁来念悼词呢?许多人都觉得非叶剑英元帅莫属。

毕竟,作为中央众多领导人之一,无论是按照资历还是按照与周总理之间深厚的友谊,都是叶剑英一马当先,也就应该他来读。
然而,叶剑英元帅却摆了摆手,拒绝了。就在众人都疑惑不已的时候,叶剑英元帅缓缓开口说道:“论资历,只有一个人合适。”

那么,叶剑英元帅口中的那个人是谁,他和周总理之间又有怎样的交情,能让叶剑英元帅支持他来念悼词呢?难道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2、周总理与叶剑英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总理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对于他的追悼会自然要挑一个资历很高、与周总理有着十分深厚的友谊的人,而在所有人的眼中,叶剑英就是这个人。

毕竟在革命的最初,他与周总理曾经共事许久,两人不仅并肩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也因为共同的思想信念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从年龄上来看,周总理虽然与叶剑英岁数相差不大,甚至还比他小一岁,但在日常的相处中,他仍然能感受到周总理的稳重和理智,这让他十分佩服。

叶剑英是1927年秘密加入我党的,但在此之前,他就已经参与革命多年,也形成了丰富的革命经验,所以在遇到周总理之后,他一下子就被周总理超高的革命精神所吸引。
自此以后,他就一直追随周总理为革命事业做贡献。尤其是在红军时期,叶剑英在周总理的安排下与刘伯承等人翻译了苏联红军相关的步兵战斗条令和政治工作条例,为我党的军队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同时,他也在这个时期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校长和政治委员,不仅培养了许多军政干部,而且为中国革命留下了许多火种。
而除了这些以外,叶剑英也在党中央以及在毛主席、周总理的领导下,粉碎了张国焘等人试图分裂党中央的计划,是对我党的一次重大保护。

当时,党中央对于北上还是南下的问题争执不休,在无法得出结果的情况下,张国焘一意孤行的带着左路军企图分裂党和红军。
就在这个时候,叶剑英及时识破了他的阴谋,并将张国焘的计划告诉了毛主席以及周总理,避免了党中央因为分裂而遭到毁灭打击。

为此,党中央和毛主席对叶剑英提出多次赞扬,周总理也对此感到十分高兴。在之后的许多年,两人一直并肩促进了多次决策的执行,为党付出了一生。
3、“只有一个人合适”
叶剑英与周总理的深厚友谊一直是党中央各领导人众所周知的事情,所以也难怪他们会做出如此决定。

但在人们不知道的地方,另一个与周总理结下深厚友谊,甚至其成就、资历都比叶剑英高,也更有资历来念悼词的人就是邓小平。
邓小平的名字想必没有人不熟悉,他不仅是促进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关键人物,也是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这也是叶剑英之所以推荐他的原因之一。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当时的政治环境之下,党中央的各项事务都急需整顿,纵观党中央一众领导人中,只有邓小平同志有这个资格。
而且,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叶剑英参与革命运动的时间早,但却有着格外崇高的革命精神,并且他与周总理之间也是有着几十年的友情。

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刘伯承在中央指示下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不仅稳固了我党在中原地区的势力范围,也将解放战争扩大到长江北岸,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建国之后,邓小平同志又深耕西南地区的整体建设和管理,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恢复,受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大力赞扬。

同时,这也成为他进入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前提。在这期间,邓小平同志切实践行了党中央关于国家的各项决策,积累了许多政治工作经验,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贡献巨大。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都少不了周总理对他的支持以及相互交流,所以,对于邓小平来说,周总理不仅是自己挚友,也是与自己灵魂契合的战友。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将周总理的革命精神传递给所有人,也能带领着党中央从特殊时期走出来并回到正轨。
结果显而易见,虽然叶剑英的这次提议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但好在他凭借着自己对周总理的深刻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服了每一个人。

最终,邓小平同志得以在周总理的追悼会上致悼词,其声情并茂的语气让人感慨万千。同时,这次发言也代表了邓小平同志对于肃清政治局面的一种决心,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次活动。
周总理、叶剑英与邓小平三人虽然有着不同的革命生涯经历,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是为了党和国家而奋斗,从这个层面来说,邓小平同志来发言再合适不过。
参考资料:
叶剑英、邓小平——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