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一些会议和讨论,讨论的主题大都与产业间合作相关。在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也非常有代表性的现象——在信息产业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不对等依旧存在,并且,即便与会的人工作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产业环境之中——也会因为个体差异而造成沟通上的“天堑”。
本文并非要评论对错,只是想描述、分享一下我所经历的现象。在正常的逻辑下,人类总是会因为主观地认为“常识性的事项应该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就是因为这“常识”二字欠缺了客观定义,所以随着“信息爆炸”、“信息过载”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信息鸿沟不但没有随着科技而缩小,反而越来越大了。
举例来说:当我们聊一个产业的时候,需要从宏观市场形势以及政策导向方面去建立整体战略逻辑——这是管理战略思维当中比较通用的逻辑——但是负责技术实现的人却不会这么想。技术研发人员总会觉得只要做好自己的具体工作就好,政策啊、市场啊……都不是自己应该关心的事情。而实际上一家企业只靠科研是很难长久生存下去的,只有面向市场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现实,才能够保证研发部门的“存活”。
于是,负责战略与负责技术的管理者之间的对话总会变得非常有趣,一方重点谈的是市场与生存,另一方谈的主要是实现手段与预算。我个人觉得战略管理者并不需要与具体的科研人员交流讨论企业的发展,而技术部门的管理者则必须要懂得用更宏观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在非技术交流会上,最可怕的一句话就是“某某总是负责技术的,不太懂市场”,执行者与管理者的立场不同,所掌握的信息不同,自然也就会交流上的信息鸿沟。
再举一个例子:年龄的跨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与会人员的“信息差”。如果一个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讨论人群包含了30岁、50岁、70岁这三个年龄段,最尴尬的莫过于50岁年龄段的人群了。年轻人经验不足但是敢打敢拼,可以接受;老人家确实不了解新鲜事物但是经验老到,需要尊重;只有处于50岁年龄段的这群人,比上不足、比下也不足,对待年轻人,因为需要鼓励而不能倚老卖老,对待年长者,因为要表示尊敬而不能畅所欲言……,如果在一次会晤当中的信息差是因为“面子”造成的,那么只能说明这个会议的举办效率实在太低了。
第三个例子:抛开“面子”问题不谈,人们对于自己工作的认真、努力……程度也决定了信息障碍的存在与否。比如在谈论某具有知识产权的特色农产品的时候,有的人会认为知识产权导致了这款农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直接竞争对手”,而有的人则认为老百姓的收入与消费都是相对固定的,买了这款农产品很可能就不会再去购买那一款,因此该农产品不仅有“直接竞品”,而且直接竞品还不少。这种因为对某一概念定义、定位不清晰所造成的信息差其实是“合作洽谈会晤”当中最有伤害力的,我就经常深受其害。
在我看来,苹果的竞争对手不是其它苹果,而是有可能造成消费者进行“水果或平替产品消费时”的一切果蔬。因为一个人在单位时间之内所能吃下的水果是有限的,而水果又不属于可以长期囤放的物资,买了梨和香蕉就有可能不买苹果了,因此,怎么能够把苹果的直接竞品只定义成苹果呢?
综上,关于会谈“信息不对等”的例子还有很多,恐怕这种现象会一直存在,如何消化因为这种现象所带来的问题,会是一个改变会谈效率的核心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