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山,原名鼓山,西接太行山脉,东望华北平原,地处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滏口陉,位于东太行东南处,这里两山相峙,陉口狭窄,扼守太行山东出冀南平原之咽喉要道,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随着东魏迁都,邺城取代洛阳成为新的佛教文化中心,北齐皇帝高洋下令在鼓山开凿石窟,修筑行宫,兴建寺院。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统治者巩固政权引入佛教观念,在中原北方地区大规模开窟造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响堂石窟便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产物。
在东太行山上远眺滏口陉。
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古邺城西鼓山之腰,因在石窟里击掌甩袖能发出响亮的回声,故名“响堂”。始凿于东魏末年,主体工程完成于北齐时期(公元550-577年),其后各代均有增凿。响堂山现存洞窟30多座,造像5000余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响堂山石窟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又称北响堂、南响堂,其中北响堂规模最大、雕刻精美,我们仅参观游览了北响堂一处。
山门
拈花坛,“佛指拈花”雕塑高 5.3 米,意取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寓意得佛点化,能会心一笑。
北响堂石窟共有洞窟9座,依次参观游览隋佛龙洞、文官洞、大佛洞、宋洞、释迦洞、刻经洞、大业洞等。
大佛洞,东魏、北齐,窟宽13米、深13.3米、高11.4米,规模最大,雕刻最精美。正面释迦牟尼坐像,坐佛高3.5 米,是响堂山石窟中最大的造像。其背浮雕火焰、忍冬纹七条火龙穿插其间,为北齐雕刻艺术的代表。
大佛洞窟室四壁满刻16座塔形列龛
响堂山遗存大量摩崖刻经,是北齐时期最重要的刻经地之一。天统四年(568年)至武平三年(572年),晋昌郡开国公唐邕写刻《维摩诘经》、《弥勒成佛经》等,有《唐邕写经碑》记载刻经经过。是研究北朝刻经的重要资料。
刻经洞,前廊满刻《维摩诘经》全本。
释迦洞,北齐,中心塔柱式窟,四柱三开间。
座下二兽
拱门左右侧雕二菩萨
响堂寺,古常乐寺始建于北齐,被誉为“河朔第一古刹”,于20世纪40年代被毁,如今仅存遗址。2014年,依古常乐寺旧有规制布局复建响堂寺,隋唐建筑风格。
唐代菩萨造像(红砂石),出士于北响堂常乐寺遗址,现藏于响堂山石窟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