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盔甲制作十分困难,宋朝一百人每天制作35副,明末年产三万副

史海撷英 2024-12-14 19:19:16

众所周知,张飞是被其部下刺杀的,但《三国志》里只是说粗略地说“其帐下将张达、范疆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三国演义》则将其原因描述为张飞要求张达、范强做白盔白甲,二人无法完成任务故而将其杀害。《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小说是可以虚构和夸张的,不过罗贯中在这儿的夸张可有点过了。

十万副盔甲是什么概念?这对古代生产力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举个例子,明朝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五月,朱元璋定下了直隶以及全国各布政使司,每年制造兵器的数量:“尔工部其以岁造军器之数,著为令。于是工部定天下岁造军器之数:甲胄之属一万三千四百六十五、马步军刀二万一千、弓三万五千一十、矢一百七十二万。”

当然,这只是大明每年正常额度的盔甲生产。毕竟,每年铁产量是有限的,据《春明梦余录》记载,洪武七年(1374年)全国产铁不过9052987斤,有限的生铁不可能全部用来生产兵器,官府还要向农户提供铁制农具,一旦军工产业拉满,那势必影响民生。

但是在明末,后金崛起,边防危机,明朝就顾不得这么多了,军工产业全部拉满到极限。据《明史》记载,为了应付正在崛起的后金,明朝抓紧生产盔甲,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到天启元年(1621年)这三年间,共向辽东战场派发了27万多副盔甲(其中也有旧有存货),假如这27万副盔甲全部是在这三年生产的,已经达到年均9万副,这在封建王朝里已经算是优秀了。

明朝做为统一王朝,集全国十三布政使司之力,59873305人口的体量,一年额定生产盔甲不过13465副。明末过亿(数据存疑)的人口体量,生产力拉满,不过每年9万副。就蜀汉这种偏安于西南一隅割据政权啥国力!据《三国志》记载,蜀汉的体量是这样的:“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古代的盔甲制作工序是非常麻烦的,宋代的生产力只有一百人一天35副盔甲。就蜀汉那种生产力,投降的时候居然还能带甲十多万,真心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蜀汉的盔甲肯定继承于两汉,而两汉的盔甲规格也不低啊!西汉盔甲使用的甲片有两种,一种是椭圆形的小甲片,一种长方形的大甲片,无论是小甲片还是大甲片,都是用绳子缀连成甲的。从出土实物看,一般高级别的甲都是椭圆形的小甲片编成的。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甲片堆积物初步整理完成,文保人员提取甲片约6000片,经初步复原认为其为铁漆、铜漆、皮漆复合材质编缀的鱼鳞甲组成部分,其中最小甲片宽仅1厘米,厚0.2厘米左右。专家认为,上述复合形制的铠甲是汉代考古中首次发现,代表着汉代制甲工艺的最高水平。

“最小甲片宽仅1厘米,厚0.2厘米左右,是迄今汉代考古出土的最小鱼鳞甲甲片。”拥有50余年甲胄修复经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白荣金说,鱼鳞甲多出土于汉墓,一般甲片宽在4到10厘米,即便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精巧铁甲甲片也有2到3厘米。甲片越小,意味着打造铠甲所需的甲片数量就越多,锻造加工工艺也越精致。

海昏侯墓出土甲片

海昏侯铠甲甲片的材质和样式也颇为特殊。白荣金说,通常汉代铠甲为单一材质构成,海昏侯铠甲却有铁质、铜质、皮质三种材质,这种复合形制为汉代考古中首次发现。此外,甲片样式可分为9大类,如有的中间鼓起,有的运用了髹漆工艺,甲片上的孔数也分6、7、8三种。

西汉时期的这些甲,外形结构与秦陵兵马俑身上穿的盔甲十分接近,秦俑坑还出土过一些作为明器使用的石甲,跟西汉时期的甲尤其相似。而说到刘胜墓出土的铁甲,其袖状肩甲的结构可以上溯到东周时期,与曾侯乙墓皮甲肩甲的结构原理十分接近。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个事情,那就是什么东西的发展都是有其脉络的,从战国到西汉,铠甲有着明确的传承,可见甭管姓刘还是姓项,大家都是炎黄子孙,要不然也不会使用一样的装备了。

2 阅读:102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