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是十大元帅之一,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更是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建国后建立的院校。
作为院校的奠基人,在治军方面有着一定的经验,朱德赞誉他为“不可多得的将才”,周恩来则称他 “刘老办学校是内行的”。
我们也知道,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发生战争的次数越来越少,于是刘伯承坚定主张“建军必建校”“治军必先治校”。
刘伯承从战争中走出,他主张也是他从血与火的战争中悟到的,他认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而办校是培养人才、干部是最有效的途径。
而且那时候的社会已经逐渐实现现代化,就连战争也是现代化战争,合格的军事人员与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事实上,刘伯承早在沪顺起义之时就提过类似的建议,还曾在起义军中创办了军政学校,为我军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作出了卓越贡献。
至于杨得志同志,他曾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中央军委评价他为 “一代忠勇之将”。
当年刘伯承在南京军事学院担任院长之际,曾点名让杨得志等人到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可见刘伯承对杨得志极为器重。
刘伯承比杨得志年长很多,那时候他年岁已高,他想培养年轻将领,而杨得志就是最佳人选,因此才让他来学习。
按理说,杨得志该感谢刘伯承,然而在1958年,刘伯承前往济南准备养病时,杨得志却下达了逐客令,让老首长离开,这是怎么回事?
说起杨得志,大家都不陌生,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也曾在天安门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那时候毛主席握住他的手称赞道:“此人一直是志愿军,上井冈山就是志愿去的,就是志愿军!”
事实上多年以来,杨得志也始终拥护毛主席,他出身贫寒,没读过多少书,因此走上了参军的道路,也是因为参军,让他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杨得志为人厚道,待人诚恳,而且从不居功自傲,有同志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总是给予力所能及地帮助。
至于为何拒绝刘伯承,还需要从1957年7月说起,那是中央军委任命刘伯承为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
但刘伯承认为自己的身体已经走向下坡路,于是致函彭德怀并转呈毛泽东,请求免任高等军事教育的职位,疗养一个时期。
毛主席看到后答应了,就这样65岁的刘伯承离开了军事学院,此后长期处于赋闲状态,但在一年后却遭到了冲击。
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刘伯承受到“反教条主义”的冲击,周总理考虑到他身体不佳,于是让他去济南养病。
济南军区的司令员是杨得志,作为刘伯承的老部下,对刘伯承非常照顾,经常前去看望,刘伯承也常常叮嘱他:“内部要团结,不要出乱子。”
就这样,刘伯承打算在此长期养病,可杨得志听说此事后表示不同意,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刘伯承这个人,是因为当时济南的社会秩序混乱。
那时候的刘伯承本来就遭到冲击,导致他的住所常常受到骚扰,期间杨得志多次阻拦,但始终都束手无策。
杨得志考虑到老首长的安全,只好硬着头皮说道:“眼下时局混乱,请老首长还是离开济南吧。”
尽管杨得志不让刘伯承留在济南,但也提出让他去南京或者上海治疗,那里的医疗条件更好。
刘伯承也理解刘伯承的用心,之后前往南京和上海,病愈后回到了北京,那时中印边境发生冲突,刘伯承指挥l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1986年10月7日,94岁的刘伯承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