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花儿开了又谢,草色由浅变深……,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季节之间的流转却又让它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
暮春了,就连诗行也沾染了些许不一样的韵味。
而对暮春的情愫,也仿佛只有借助古诗词才足以表达。

本期诗巷想要跟大家分享一首王安石的诗作。
这首诗属于写在暮春时节的佳作,句句皆耐品如画,让人读来倍觉内心安宁满足。
半山春晚即事
宋·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我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诗人。
王安石晚年的诗作风格跟随他的性情发生了转变,含蓄深沉、深婉不迫是他晚年诗风的主要特点,而这种迥异的诗风则也在北宋诗坛上自成一家,被人们称为“王荆公体”。
这首《半山春晚即事》是晚年退居后的王安石于暮春时节所写,全诗如一幅悠然的画卷,勾勒出了晚春的容颜,也体现出了作者的形象与情怀。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退居于金陵时的居所名。

诗在首联中先点明时节: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春风吹落了枝头的花瓣,它将清凉的树荫赠送与“我”。
简单两句,作者就把一种恬淡而又静谧的韵味带给了读者,同时也初步将一幅有关暮春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物象“春风”因为被作者拟人化而显得格外生动且富有情感张力。那么春风的拟人化又从何而见呢?当然是从一“取”一“酬”两个字上。
“取”字写出了春风活泼灵动的一面,“酬”字则又写出了春风多情近人的一面;“取”让画面变得空幽,而“酬”字则又将画面的空幽处得以填补。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取”与“酬”的相互衔接,蕴涵着的是季节之间的自然交替,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一种规律,也是生命力之间的一种和谐延续。
在新的生命力的迸发中,作者因“落花”而产生的几分无奈之情也悄然烟消云散,所以从首联中,我们也无不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安然和愉悦之情。
颔联将视角转向别处: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陂路静悄悄的,错落的屋舍显得很幽深。
首联因为拟人化了物象,因为特意搭配了相关典型物象,所以有着鲜明的动感。
而这里的颔联与首联相比较,则将一个“静”字予以重点突出,让整个画面变得更加静谧悠然,变得不染一丝喧嚣与尘埃。
那么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还采用了从下而上的空间变换法,为画面增添了井井有条的立体之感。
我们可以看到,陂路之幽静,屋舍之幽深,其实皆源于暮春相酬的“清阴”,这便是前两联之间所贯穿的流畅的脉络所在。

我们再来看颈联: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我”时常在床榻上稍作休息,也时常会拄着拐杖去寻觅幽静的地方。
与前两联有所不同的是,颈联不再写自然景象,而是将笔锋落在作者自己身上,通过一定的举动勾勒,为我们呈现出了他自己的生活境况与闲适形象。
“每小息”说明作者身心两闲,“杖屦”说明作者年事已高,“寻幽”则体现出作者喜欢安静、热爱自然的高雅性情。
另外,通过颈联的描写,我们除了将作者的生活、形象以及性情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居住环境的幽僻与雅致,而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与前两联的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只有那北山中的鸟儿在“我”经过的时候,特意留下了悦耳的啼叫声。
首联将“春风”拟人化,它为作者带来了清凉的树荫,尾联又将“北山鸟”拟人化,那么它为作者带来的则是清脆的音符。
“惟有”一词将“鸟”重点突出,给予它特写,从而让它的声音得以更加有力的晕染,让整个环境与画面中的“静谧”之味得以加倍提升。
作者为什要拟人化物象?除了盘活画面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借其表达一种物我相知的美好情感。
作者在这里幽居,他看似孤单,实则他内心充实而又洒脱,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他的知音,知道他的所求,了解他的所好,进而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慰藉着作者的精神世界。
喜欢这样的诗,喜欢其中的生活、意境与人物;反复品读,真如沐春风,如至田园,想必屏幕前的各位也和诗巷有着同样的阅读体验吧。

落花但使清阴涨,从此诗材得绿多;读完一首,久久沉醉。
读古人诗,也写自己的诗,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一起追寻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