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风景不仅仅是风景,生活也不只是生活,因为在风景与生活之中,还藏着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贤士,通过优美的风景勾勒和生动的生活写照,为我们诠释了无数人生的真谛与理趣,让我们在迷茫的红尘中,寻找到了可供精神栖息的一隅桃源。

在本期,诗巷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宋朝高僧济公的一首小诗。
这首诗用28个字把春天写出了别样的韵味,读完后让人感觉整个心境都豁朗不少。
湖中夕泛归南屏四绝
宋·释道济
湖上春光已破悭,湖边杨柳拂雕阑。
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还。
释道济,济公,俗名李修缘,号湖隐,法号道济,我国南宋高僧,后人尊称为“济公活佛”。
济公起初在国清寺出家,后来又到杭州灵隐寺和净慈寺居住;不过济公和其他出家人不一样,他不受戒律拘束,比较嗜好酒肉,所以他是一位才华横溢却又性情疏放不羁的诗僧。
这首诗是作者在春湖之上度舟时所写,它和其他咏春诗作相比,有着深刻奥妙的禅理,故而要显得颇为耐品。

诗的首句直接点题,让读者看到了春意的蔓延:湖上春光已破悭;湖面被春光打破了原有的沉寂,到处都是一片盎然的景象。
从写法来讲,首句可谓以比较总括的方式对“春光”予以呈现。不过值得一说的是,尽管作者在首句中的描写比较宏观笼统,但我们却又能够通过这种笔触充分调动自己脑海中的想象力,将有关于春的丰富画面进行构建,比如碧波荡漾,比如紫燕飞翔……。
这便是作者安排首句的重要意图,也是首句领起全篇的一个重要作用所在。
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在首句中,作者还特地用了一个“悭”字,将主物象春光拟人化,让其形象在更具活泼之力的同时,也更具情感张力。
那么作者笔下已“破悭”的“春光”又具体从何而见呢?后面的承句给出了答案:湖边杨柳拂雕阑;湖边的杨柳温柔地拂向精美的雕阑。
这里的景象无论是在古诗词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已经不再新鲜。
不过又正是因为这一大众化、典型化的景象描摹,才使得我们无不清晰地看到了春的模样,领略到了它的美丽与柔情,捕捉到了它的清新与生命力。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特意将镜头拉伸开来,让整个画面的空间得以拓展,这样一来,我们在品读的时候,不但视野随之开拓,就连胸次和精神也得以有效开拓。
碧绿的春水,婀娜的杨柳,彩色的雕阑,这三者相互掩映,相互衬托,于最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还。”;细细算来,这风景不用一文钱去购买就可以欣赏,不过与那些山中频繁往来的僧人相比,还是稍逊一筹的。
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当然也堪称名副其实的经典妙笔。
作者没有再继续裁剪风景,而是借助虚象方面的表达,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呈现了自己的内心。
这个社会从来都是现实的,那些浮华精美的东西,往往都需要人们付出金钱才可以欣赏或者拥有,而这大自然的风景却恰恰相反,它不用我们出一文钱去购买就能够随心所欲地享受。
看似平平吐露,实则充满讽刺。在后两句中,作者已然将浮华之物与大自然放在一起,已然将追逐浮华之人与热爱自然之人放在一起,使得他们之间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进而烘托出后者的高雅和淡泊的形象。
“输与山僧闲往还”,这一句在前一句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增强了情感色彩,把作者对世俗之人的讽刺之情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得更为饱满浓郁。
“输与”一词并非在说作者真正输与山僧之雅兴,而是在诠释作者对山僧可与山水相融相知的生活状态与超脱情操的赞美;所以此词看似在写山僧,实则又在写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浮华一任时人逐,我自看山心境明;读完一首,味留唇齿。
追逐诗词之脚步,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依旧在此等着各位!
承尘
浮华一任时人逐,我自看山心境明[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