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夏虫
智谷趋势 | ID:zgtrend
这几天,深圳大事很多。
先是国务院正式批复《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这是深圳特区建立以来的第四版总体规划。相比较前几版规划,中央对于深圳的定位还在不断升级。
比如,《规划》明确提出深圳要发挥全国性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功能。此外,甚至新增了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这一定位。
图源:深圳新闻网
从方方面面来看,深圳都承载着国家的殷切希望,越发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和时代感召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其中,文化方面,作为新近崛起的“中国文化出海口”,深圳也在一步步凭借优秀作品影响世界。
这几天,来自深圳的舞剧《咏春》,继伦敦、新加坡之后,又强势走入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在街头巷尾、各大社媒平台掀起一波“中国热”。
从上一站莎士比亚之乡英国,登陆全世界舞者的艺术殿堂“沙德勒之井剧院”,到10月4日至10日在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巡演,《咏春》都受到海外观众的热情欢迎,以及市场的高度认可。
可以说,惊艳央视春晚的舞剧《咏春》,是真的火遍全球了。
这是巴黎市中心的Citadium大楼户外屏,两边都是奢侈品商店,还紧靠地铁与火车站。这意味着人流量巨大,其商业价值不容小觑。
《咏春》海报亮相巴黎市中心户外屏
就是这块法国最大的9:16户外屏幕,这几天都在巡回播放《咏春》的海报,向路人昭告这是“一场卓越且非同寻常的现场舞剧——《咏春》”,并呼吁大家一起“沉浸在亚洲审美中”。
不仅仅是场外宣传派头十足,事实上,《咏春》在整个巴黎首秀中,足足有三点不同寻常,能突显这部舞剧的海外地位之高。
首先是市场表现,《咏春》在巴黎真正做到了“一票难求”。
首秀当晚,拥有3000多个座位的巴黎会议宫就座无虚席,坐满了法国文艺界、政界和商界知名人士,以及对艺术感兴趣的巴黎市民。
现场几度掌声雷动,激动的巴黎观众数次起立欢呼,并用手机记录下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这并不容易。
要知道,跟上次奔赴伦敦一样,这次赴巴黎演出,《咏春》是市场化运作,以商演形式向法国人民进行推广,而当地票价从49欧元到129欧元不等(折合人民币343-967元)。
且这一剧场的座位数,是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座位的足足三倍。
不管是伦敦场还是巴黎场,《咏春》都大受欢迎
用《咏春》在巴黎演出的承接商Lucy Lee的话来説,“在西方国家树立文化品牌最好的途径就是商演。商演是对一部文艺作品真正的检验,只有商演成功才算是作品得到市场认可,才算是有效的对外传播。”
这位业内人士,同时也是法国雪映碧丝制作公司总裁、制作人,她对于《咏春》进入法国演出市场信心满满,“从当地观众以及主流媒体的反馈来看,法国观众对《咏春》是非常感兴趣的。”
二是,这次的演出地点和审批时间都足以突显《咏春》的国际地位。
先说演出地点,巴黎议会宫位于巴黎17区,是集音乐会、会展、商业为一体的现代化建筑。
它每年接待超过120万名游客,承接200余项国内、国际活动,是法国重要的文化和艺术展示交流场所。著名的《巴黎圣母院》《胡桃夹子》《天鹅湖》都曾在这里演出过。
用剧院负责人Jean的话来説,“能够在会议宫剧院接待《咏春》团队,我很骄傲。”不难发现,这也是好平台跟好作品的一种双向奔赴。
不仅如此,就连演出的审批时间,都出乎意料的短。
通常来説,法国剧院引进一个演出项目需要两年,中间要经过审批、比选等环节,但引进《咏春》却只用了几个月就定下。
这也足以说明,已经在海外巡演超38座城市的《咏春》在国际演出市场得到普遍认可,逐渐成长为国际知名IP,越发能够承载中外文化交流的重任。
现场表现来看,这个结论下得毫不含糊。
毕竟,甚至有老外专门从伦敦追到巴黎,只为一睹《咏春》在不同舞台上的呈现形式。
软件工程师安德鲁就是这样的死忠粉,他这次专门跑来巴黎进行“二刷”,“巴黎会议宫的演出舞台比伦敦大很多,所以我想看看《咏春》有什么新调整。”
不少巴黎观众专门跑来与海报合影留念
不少第一次观看《咏春》的巴黎观众,更是兴奋不已。用社交平台上旅居巴黎的网友形容,身后的巴黎小哥直接化身“尖叫鸡”,高声呐喊“叶问,我是你的粉丝”!
还有被《咏春》流露出的中国文化、岭南文化直接“种草”的观众,“我对中国岭南文化一点也不了解,但《咏春》成功勾起了我对中国岭南地区的兴趣。”
正如人民日报此前对于“黑悟空”的描述,“出圈的是国产游戏,出海的是中国文化。”《咏春》一剧,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是,《咏春》在巴黎的演出,不约而同受到了法国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
1825年创刊的权威性报纸《费加罗报》,发表文章《舞剧<咏春>将中国软实力带到巴黎》,盛情夸赞“深圳原创舞剧《咏春》里的功夫大师们舞蹈里比武,翻筋斗、飘逸地腾挪、旋转,令人惊叹。”
不仅如此,作者还做了一个比喻,称叶问大师的角色形象是芭蕾传奇大师鲁道夫·努里耶夫和李小龙的完美结合。
曾经专门奔赴深圳采访《咏春》剧团的《法兰西晚报》,则向读者强烈推荐舞剧《咏春》,从舞台设计和视觉效果上给了发高度评价。
法国国家电视3台报道截图
《论坛报》报社社长则从文化交流角度,关注到了中国艺术不容小觑的突破性进展,甚至是革命性创新,“深圳原创舞剧《咏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且丰富的舞剧表达形式。”
不少媒体并未停留在舞剧的视觉传达上,而是选择借助《咏春》这一舞剧,深度挖掘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比如,法国国家新闻台,就在多人圆桌上讨论起了咏春拳的历史,并赞叹《咏春》很好地传递了咏春拳温文谦逊的精神内核。
法国国家新闻台报道截图
这些媒体之外,还有美通社、PRNewswire、SortiraParis,甚至是博客平台Overblog博主们都刊登文章,对《咏春》中中国文化遗产的精美呈现赞赏有加。
在《咏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背后,其实是深圳这个中国文化“出海口”,正在源源不断深植厚土,产出并向外输出中国文化。
比如,深圳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登陆法国戛纳、英歌舞在英国伦敦演出,打动海外观众的心;
深圳企业出品的《熊出没》正在成为海外孩子们的童年回忆,发行至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超20万分钟;
深圳南山出品的网易游戏《永劫无间》同样席卷全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风靡一时;
……
这一点,对于当下中国而言意味深长。
要知道,文化产业有着明显的反经济周期特性。
遍观国家发展历史,大部分经济低迷期都会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喷发,如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文化立国”,就凭借动漫突破美国的文化霸权,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大国,拉动当地经济增长,既唤醒了内循环,又撬动了外循环。
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市场,既是文化话语权力场,更是一个经济的大市场。
而永远冲在发展第一线的深圳,深圳,自然不会错过这个风口。
据统计,2023年深圳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到3369家,营收规模首破万亿大关,占全国文化企业营收的8.5%,逼近发达国家水平。
站在良好的文化产业基础上,深圳还在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文化+贸易”“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制造”……一系列新模式、新业态,探索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无限可能。
不管是城市竞争,还是大国竞争,通常都会历经拼经济、拼管理、拼文化三个阶段,最终落脚点兜兜转转都会回到文化上。
这既是大国博弈的一大分战场,也是一个国家能够走向伟大和辉煌的关键所在。
透过深圳《咏春》,我们也在向越发强大的“文化中国”,投去深情的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