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燕
李燕,1943年生于北京,字壮北,祖籍山东省高唐县,自幼在其父亲李苦禅大师教导下敬祖爱国,嗜好国学文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齐白石艺术研究会艺术顾问、李苦禅纪念馆副馆长、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文人画的坚守者苏恩
美术史上的记载不乏绘画世家,有人也曾戏称李苦禅与李燕父子俩为当代的“大小李将军”(即大唐的李昭道与李思训父子)对此,李燕坚辞不纳,是有其道理的。正如荣宝斋在线此前所发《巨匠大师等词要慎用》一文,李燕认为“巨匠、大师”不是在本人健在的时候就可以任意定夺,时间和空间才是对每一个人最严峻的考验。齐白石先生生前的经历与现在的评论定位就相差甚远,更何况有当时名噪一时而如今被大浪淘沙沉于江底者,更堪发人深省。
时至今日,李燕先生的作品,无论在拍卖会场,还是在私下交流中,价格并不奇高且基本保持一致,这在当下像他这个年龄的著名画家中可能是少有的。对此,他的心态非常平和,丝毫不急于与同行相比。
其一,在他心里始终没有把艺术创作与市场价位混淆,他坚信如果为了迎合市场是出不来好作品的。
其二,他对自己的基本功和绘画创作充满了信心,相信真正优秀的作品是要凭借功底和创作目的、理念、经验等诸多方面综合而完成的。
其三,他继承了苦禅老人的衣钵,坚守着文人的底线。他坚持读书,博览文史哲,特别是对《易经》的研究。在苦禅先生收集的书籍和新出土的文物中,不断地研修,以至结合现代科学,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著述。特别是他创作的历史上第一部《易经画传》在行文、注释与绘画,腹稿一出便直接完成于宣纸之上,这在当下的画界可能也是难有与之比肩者。
李燕先生在家学与科班的双重磨练下,打下了非常深厚的基本功,这使他的创作游刃有余,他的作品泛及传统人物、动物、花鸟、山水。青少年时的李燕在中央美术学院打下的素描、速写和色彩的基础,使他在人物、动物画的造型和色彩运用方面显示了多方吸纳的能力和追求,比如在人物创作方面的代表作品《黄帝造像》《补天之余》《湘君湘夫人》《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等等,在这些作品中他的线描功底和色彩的使用突破了工笔重彩与印象派色彩的界限,既有传统道释壁画的气魄,又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更杜绝了画界常见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幅一法的现象和形式主义地生造所谓的风格。更对当代所谓的“现代派”“艺术”保持清醒的见解。
李燕先生以速写动物为擅长,他画的猴子往往是拍卖市场的热点,但不止于猴子,其他动物也画得很生动,在这方面他常常不忘恩师——刘继卣先生的教导。苦禅老人让他在十一二岁便去动物园写生,尤其速写猴子、小鹿、松鼠、禽鸟等等,道理是它们动作快,难捕捉,画好它们其它动物也就好画了。每每在他写生回来时,苦禅先生就赶忙“检查作业”,教子之心可见一斑。
李燕先生在荣宝斋编辑科工作六年,这对他来说是很好的一段学习机会。当时国内字画文物市场还没有开放,但是外宾特别是日本文人和客商频频地大量购买文玩字画,而在尼克松访华前后,西方学者和商家也开始光顾荣宝斋。当时周恩来总理的得力助手谷牧同志很支持这方面的工作,常请李燕去鉴定品评书画文玩,那时李燕有内行经理侯恺先生的支持,用当时的说法是“为国家的外事外贸活动做贡献”的号召,无论到外省市收集文物还是在编辑科复制和出版名家高端作品的过程,使他的经验阅历和鉴定的眼力大为提高。白天见到的“好东西”,晚上回来向苦禅老人“汇报”,老人边听边评,谈古论今,洋洋洒洒,一张拓片就能引发出书法演进的一段精论,两方印章就能说出几十年前的几件趣闻。另外其父同辈的文化人往往以文会友,侃侃而谈,这些如清泉喷涌的甘霖滋养着李燕的文化心灵,现在看来这既属于他们父子也是属于民族文脉的传承,这种环境绝非常人可比。
有许多人都称李燕先生为“杂家”,他是杂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一统”中。他治学、讲课最尊崇苏东坡所言“博学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如果我们读过介绍梁漱溟先生的《最后的儒家》这本书的话,就会联想到,李苦禅、李燕父子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画坛上的坚守者,而李燕区别于苦禅老人的是,他赶上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气候,随着社会的发展,视野更开阔,新知识更全面了。
儒家的中心是要求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苦禅老人的“所谓人格爱国第一”,“人无品格下笔无方”大约就是对他人生追求的最好诠释。李燕不但继承了这一原则,而且在国家开放的大好形势下较苦禅老人发挥得更为酣畅淋漓。他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时,写了很多极有分量的提案,曾荣获“优秀提案奖”,他积极地发言也产生了可观的影响。在他30多年来应邀所开的无数次大型、小型的学术讲座,得到了广大听众的高度评价。
孔夫子倡“六艺”,培养“通才”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优势,李燕先生一直在打造自己努力成为一个通才,用他自己的话说,“成没成才且不说,杂里咕咚倒是做到了。”我们应道看到现代教育的一个弊病就是分科过细,同样是牙科大夫,拔牙的不管补牙,镶牙的不管正畸,在李燕先生的作品中没有看到这种过于细化或过于空泛的倾向。
对他的作品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后我认为:
一.无论中外能够传承的作品都是最代表时代的都是有文化历史含量的。李燕先生的作品有主题、有内容,重要的是有思想,表现作者的追求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是那些生动而尖锐的漫画作品,记录下社会生活的真实。
二.艺术创作是要有激情的,李燕先生的作品有饱满的情绪,爱憎分明,特别是表现在对小动物的创作中,我们能体会出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你看他画的小猴子似乎在和观者对话,如果画者不是由衷地爱它们,是画不出这种情绪的,他的一切技巧都饱含着真诚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与自然的尊重与交流,怎样交流呢?—拟人化,这也是他从苦禅老人那里继承来的优良传统,苦老常常是聊着画画,他画的鹰、鹭鸶等禽鸟特别能传达人的情感。他笔下的螃蟹犹如京剧舞台的扎靠大将,与白石老人笔下带着泥土香气的螃蟹截然不同,这是苦禅老人从京戏的写意手法借鉴来的。而李燕则全面接受了,只是表现的题材不同。人们常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画也如其人吧!
通过分析和认识到李燕先生的为人和他的作品后,我想,收藏他的作品应当是有识之士的明智之举,以本人拙见,他的画只能会升值,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升值的空间会越来越大。但是,我的这种想法一说,李先生即笑道“我的代表作可舍不得卖呀!那是难以复制的。现在居然还有不少标我名字的赝品,好在不贵!”。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内容编者有修改
2
徐德亮
徐德亮,原名徐亮,满族,北京人。演员、书画家、作家。北京大学毕业,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结业,李燕先生入室弟子。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北京书画院副秘书长,北京书法院研究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指墨画”传承人。
连续14年主讲北京广播电台日播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
获中央戏剧学院“学院奖(戏剧表演)”;
2019年在北京大学举办《脸谱中的丝绸之路》书画展;
完成《二百旧墨画新猫》墨谱。出版散文集《北京故人》《新鲜猫屎》《人间喜剧》,小说集《把灵魂卖给猫》《天桥六记》,文化读物《李燕聊齐白石》《李燕聊李苦禅》《知道点中国文化》《逗你玩》,图文集《脸谱中的丝绸之路》《人艺海报的故事》等著作。
▲ 徐德亮《大吉》71x139cm
艺术自述
徐德亮
我是相声演员,但学书画的时间,比学相声还久。五岁时就由妈妈抱着,去和平门的师大附中学画,妈妈有东郊工厂上班,五点下班,坐班车回家,抱起我就跑,不然晚七点上课就误了……30年后,我每次路过南新华街,看着那座木质小楼,都能想起小时候在这上课的情景:一下课,在楼道里等待着的家长就蜂拥而进,用薄纸拓黑板上老师的画。当时,妈妈想让我学的东西很多,最终选择了书画,是因为学书画便宜,其他的学不起。
十岁时我开始学相声,也是因臧鸿、张善曾诸先生分文不取。
直到2010年,我为我师章学楷先生出联珠快书集,去取李燕先生的题字,才结识了李先生。此是大机缘!因为早在九十年代初,李燕先生拍摄《胡同古韵》时,我是八角鼓的小票友,我们就应该认识。但一误再误,晚认识了近20年。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从李先生学画才更有进境。一,人成熟了,才能更了解笔墨,先生讲一才能想到三;二,在相声上已有所小成,其心得都可以转注于绘事,少走弯路。艺术确实是相通的;三,最关键的,出点小名儿,才能有时间画画,画兴浓时每每画到深夜四点,天天如此。时间自由,经济自主,这是比一般学画画的人最有优势的地方。此是大机缘!
“自从一见黄龙后,始知从前用错心。”我自进李家,得窥画坛之妙境。李燕先生对我,亦倾尽心力,毫不保守,每次去家里学画,都是一画就是一上午,不但分文不收,且连教画画带管饭,以一代艺术大师的身份,毫无架子,一句句的讲,一笔一笔的教。有好几次我去学画,都赶上先生不舒服,但是先生强支撑也要教我画。从速写,到用笔用墨,到中国画的审美,到美院的掌故,广征博引,无所不备。我在相声上也教学生,我深知,教我这种初级的学员,要费多大心血。但我资质愚钝,大有愧对恩师之感,唯有以勤补拙而已。
我爱猫,养猫,自然以画猫为主,先生因材施教,让我多画猫、多观察猫,为我批改作业改得最多的也是猫我在先生家学艺三年,出此画册,每页几乎都被猫霸占,而几乎每张都经先生批改、题字。可知我出此画册,一不是附庸风雅,二不是沾沾自喜,直是永志师恩之意也。
3
作品欣赏
▲ 李燕、徐德亮《乐不思鼠》69x71cm
▲ 李燕、徐德亮《听雨》69x71cm
▲ 李燕、徐德亮《耄耋》69x69cm
▲ 李燕、徐德亮《相看两不厌》69x69cm
▲ 李燕、徐德亮《盼您发财》60x51cm
▲ 李燕、徐德亮《竹报平安》46.5x71cm
▲ 李燕、徐德亮《夏》69x71cm
▲ 李燕《母子乐》68x46cm
▲ 李燕《母子图》44x66cm
▲ 李燕《牛年大吉》28x28cm
▲ 李燕《世间皆为佛》50x35cm
▲ 李燕《寿》33x33cm
▲ 李燕《福》33x33cm
▲ 徐德亮《牛市图》55x36.5cm
▲ 徐德亮《荷韵》107.5x68cm
▲ 徐德亮《飞翔》70x34cm
▲ 徐德亮《静》69x4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