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刘备而言,那是恨不得即刻出兵,径直将东吴给灭了去,然后亲手把杀害关羽之人给除掉,唯有如此,方能算是真正出了心头这口恶气,方才算得上是彻彻底底解了恨呐。
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彼时的刘备,在准备出兵之际,着实不得不去应对四个极为棘手的大问题。在这四个大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之时,哪怕刘备满心都想着要为关羽报仇雪恨,可实际上他也是很难真正出兵去行动的。
第一个方面所涉及到的问题,便是补给方面的问题。
需明确的是,一旦与东吴开启战事,那这场战争的规模必然不会小。要晓得,当下荆州已全然被东吴所占据,如此一来,它便再也没办法给刘备这边提供任何物资方面的补给了。
这便表明,要是刘备打算出兵的话,那他首要的任务就是得去解决好几万大军所涉及的粮草供应、军械配备以及兵源补充等一连串的问题。
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战争似乎就是双方动辄派出几万、几十万人相互拼杀的场面。仿佛只要统帅下达一个命令,那浩浩荡荡的大军便能即刻启程,精准地朝着指定的方向进发,攻向所指之处。
然而在实际生活里,又怎会如此简单呢?
光是筹备充足的粮草与军械,并将其运至前线这一事儿,便足以让刘备头疼不已了。况且不久前才结束汉中之战,彼时为了与曹操对抗,刘备差不多倾尽了所有家底。到了如今这个时候,若要再去筹集军资,也只能逐步到各地去慢慢征调、收集了。
然而,恰恰是在进行征调并收集军资的这个过程当中,刘备极为迅速地察觉到了第二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第二个重大问题在于益州派的兴起。说得更确切些,实则是刘备旗下各派势力出现了失衡的状况。
刘备的创业之路颇具特殊性,是从涿郡起兵,而后一路征战直至拿下益州。也正因如此,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其麾下人才大致呈现出四种来源。待刘备集团局势稳定下来后,这些不同来源的人才便渐渐抱团,进而形成了四个不同的派系。
关羽、张飞等人可算作元老派,他们从涿郡起便追随刘备,一晃就是几十年。刘备早年经历诸多坎坷,在这漫长岁月里,元老派成员不断减少。特别是关二爷遇害后,元老派差不多就只剩张飞独力支撑大局了。
当年刘备入主徐州后,有一批人开始追随于他,这便是徐州派。其中挑大梁的当属刘备的大舅哥糜竺。糜家在徐州本就是大富豪,当刘备处于最落魄的境地时,糜家毫不吝惜,倾尽家中全部财产,助力刘备稳定住军队,刘备也才得以熬过那段艰难时日。
只可惜,刘备后续未能占据徐州,并且其正妻糜竺的妹妹还过早离世,去世时也未曾留下子嗣。更为严重的是,当初吕蒙白衣渡江之际,镇守江陵的恰是糜家老二糜芳。恰恰是因为糜芳的投降之举,才致使关羽迅速战败。
就这样,到了当下这个阶段,徐州派已然是不行啦,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态势,不再具备曾经可能有的优势或者影响力之类的,总之就是在目前的情形下,徐州派已经难以再维持以往的状况,彻底不行了。
刘备抵达荆州后,收拢了一批人才,这便是荆州派,其代表人物是诸葛亮。然而,关羽败走麦城后,荆州彻底丢失。如此一来,荆州派的官员们就如同无根之水般。仅有少数地位颇高者被刘备带往了益州,而余下大部分普通中下层的荆州官员,都归属到东吴那边去了。
益州本地的官员构成了最后的益州派。进一步细分的话,这些益州官员能划分成益州本土派与东州派两类。益州本土派成员是出身于益州当地的豪强;而东州派呢,是在刘焉、刘璋父子掌权时期,从益州之外带过来的官员。
在刘备入川之前的那段时期,这两派之间的争斗可是颇为激烈的。然而,当刘备打算和东吴彻底撕破脸的时候,情况就有了变化,此时这两派表现差别并不明显,均是站在了益州本地人的立场来看待相关事宜了。
在刘备麾下,除了那些已为人熟知的人员之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人才。就拿马超来说吧,他是从关中和凉州那个方向前来投奔刘备的,就其自身情况而言,并不属于前面所提到的那四派当中的任何一派。
彼时于刘备帐下,大致情形差不多便是这般状况。
我们之所以要在这里把这四派势力的情况详细说明清楚,关键原因在于,在接下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样的势力格局将会对蜀汉政权的剧情发展起到直接的左右作用。
在关羽遇害之前,实际上这四派已然形成了一种平衡态势。无论是诸葛亮也好,关羽也罢,包括糜竺在内,他们各自都拥有相应的权力范畴,凭借这些,完全能够同益州派形成相互制约的局面,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
然而关键在于,关羽遇害之后,元老派、徐州派还有荆州派,差不多都陷入了崩溃的境地!元老派这边,关羽已然被杀,没过多久,张飞也会被其手下将领行刺身亡。徐州派由于糜芳投降一事,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随后糜竺更是因过度郁闷而离世。至于荆州派呢,到这时已然彻底没了根基……
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原本仅仅是四派当中的益州派,竟然一下子迅速地崛起了起来。
当然了,在刘备在世之时,这种权力方面的变动,还谈不上有多重要。毕竟刘备自身能力颇为出众,是很厉害的,足以镇得住场面。
然而,单单就在要不要与东吴闹僵,该不该挑起战事这一问题上,益州派当中的不少人,纷纷开始表达出反对的看法。
这里面所蕴含的道理,实际上是极为简单的,并没有什么复杂之处,直白来讲,就是大家很容易就能理解领会的那种简单程度,真的是再浅显不过啦。
在刘备眼中,关羽就是他的好哥们。对刘备而言,关羽与他情谊深厚,就如同关系极为亲密的哥们儿一般,是其极为看重且有着特殊感情羁绊的存在呢。
可对于益州的那些本地大族而言,关羽完全就是个从未曾谋面的陌生人,说是哥们,其实压根就没真正见过,也就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仿佛认识又实际没打过照面,就这么把关羽当作一个从没见过的“哥们”般的存在咯。
需明确一点,从刘备进入蜀地起,关羽便未曾踏足过益州。并且呢,益州的诸多官员,绝大多数都未曾见过关羽其人。如此一来,想让这些连关羽都不曾见过的益州人士,为关羽去舍生忘死、奋力拼杀,很明显,人家是不会愿意去做的。
在这件事上,刘备着实没什么太妙的法子。毕竟他身为益州之主,也没法全然不顾众人的看法,硬要出兵。所以在随后的一段时日里,刘备非得集中精力去跟那些益州派的官员好好沟通交流不可,得想法子说服他们,让他们愿意跟着自己一同去攻打东吴呢。
然而,就在刘备着手积极筹备出兵事宜之际,第三个难题冒了出来。而这一难题,可不是凭借刘备的人格魅力就能够得以解决的了。
第三个重大的问题,便是被称作“恐怖的建安二十四年”的这一情况。
就在关羽遇害之后,仅仅过了短短一年的时间,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著名人物,竟如同约好了一般,纷纷凋零离世了,这一情形着实令人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