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和小平五人并不能真正指挥陈赓,毛主席为何对陈定位如此陌生

孔甲丙今说史 2025-02-17 09:30:49

陈赓大将,党内军中的传奇人物。

毛主席的得意弟子,深谙军事精髓。

他独一无二,既指导过越南战争,又亲自指挥过抗美援朝战斗。

在解放战争的岁月里,陈赓的军事地位堪称独特。

他曾先后受到二野、四野的指挥,也和西野联手作战,背后是刘伯承、邓小平、罗荣桓、彭德怀、徐向前五位元帅的指挥。

这种经历,在当时的高级将领中几乎没有。

这段时间里,他似乎并没有完全接受过任何一位元帅的领导。

元帅和小平五人并不能真正指挥陈赓,毛主席为何对陈定位如此陌生

主席对陈赓的重视

陈赓大将,不仅是毛主席的得意弟子,更深入理解并实践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同时,他也被周恩来高度赞赏,视为最具才智的战将之一。

陈赓作为“黄埔三杰”之一,他曾救过蒋介石的命,蒋也因此对他格外宠爱。

红军两大主力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均曾由他担任师长。

更令人瞩目的是,建国后,他成为唯一一位指导越南战争,并亲自参与指挥抗美援朝战争的高级将领。

抗战时期,陈赓便开始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初任129师386旅旅长,随后升任太岳军区司令员。

陈赓都带领部队取得了相当的胜利。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在战术上颇具深度,更在情报工作、根据地建设及政治工作方面,展现出一位全面型指挥员的风范。

他在太岳地区的练兵成果,迅速让太岳部队脱颖而出,成为刘邓集团下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抗战胜利后,陈赓领导的太岳部队经过改编,转型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实力持续壮大。

1947年7月,刘邓大别山大战略推进时,陈赓指挥的部队再次得到扩展。

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九纵,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及太岳军区22旅合编成一个兵团,总兵力约8万人。

陈赓的指挥权进一步扩大,担任了兵团司令员。

这种“兵团”是解放战争后期的新式作战单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纵队、师、团、营的建制。

它更为灵活、临时,主要是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战争形势,为大规模作战提供指挥和支援。

毛主席对陈赓的青睐,远超常人想象。

作为解放战争时期极为关键的军事人物,陈赓是第一个被毛主席挑选为兵团司令员的将领,还因此获得了超乎寻常的待遇。

兵团这种新型作战单位,本就属于临时性质,人员和指挥体系难免会产生一些松散的思想,而毛主席显然意识到这一点的潜在问题。

为了确保陈赓指挥得顺畅,他特别指示成立前委会,由此来统筹兵团的各项工作。

这一安排,明显是出于对陈赓的信任和对他指挥能力的高度重视。

更为特别的安排,却是兵团的组织结构。

按照常规做法,军队中的党组织一般由政治委员担任书记,司令员则担任副书记。

但在这个兵团中,陈赓身为司令员,反而担任了前委的书记,而政治委员谢同志则是副书记。

这一安排,打破了常规的体制,也让人不禁思索:毛主席为何如此破格?

虽然陈赓年长,资历更深,但中央这样的安排,显然体现了毛主席对他更高的期望。

解放战争期间,陕北的压力急剧增大,为了缓解这一局面,毛主席决定调陈赓回师陕北。

然而,陈赓对这一调令并不完全认同,他直接向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西渡黄河并非最佳选择。

面对陈赓的直言,毛主席并没有立刻反驳,而是耐心地听完了陈赓的意见。

直到陈赓说完,毛主席才对他的“反抗”进行批评。

看到毛主席发火,陈赓并未争辩,立即表示认错,并承诺将全力服从领导。

毛主席听后,立刻冰释前嫌,不仅对陈赓的意见给予了肯定,还在陈赓出征时,亲自向他道歉。

还件事,足以证明毛主席对陈赓的重视。

战略预备队

解放战争初期,陈赓兵团的角色显得尤为独特,甚至可以说,它是整个战局中的“隐形力量”。

虽然在编制上,陈赓兵团归属于刘邓统领的中原野战军,也就是后来的第二野战军,但实际上,它一直承担着全军战略预备队的重任。

这支兵团由陈赓与谢富治共同指挥,历史上也以“陈谢兵团”闻名。

它的任务并非单纯的前线作战,而是灵活应变、应对各种复杂战局的关键力量。

陈赓曾多次与西北野战军协同作战,最著名的一战是歼灭国民党的“天下第一旅”。

此战之后,兵团南渡黄河,进军中原,参与了淮海战役。

这是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的联合大规模作战,最终为解放战争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而随着中央指示南进,陈赓的兵团接下了接连不断的重任。

他不仅要指挥兵团和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解放广东,还肩负了进一步解放云南和贵州的任务。

此时,陈赓麾下的将领,包括李成芳、秦基伟和周希汉等,个个都是能征惯战的猛将。

甚至有一部分后来的高层领导,如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也在其中担任过重要职务。

那么,为什么陈赓兵团一直扮演着战略预备队的角色?

因为在解放战争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这支部队的地位和作用都十分特殊。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陈赓率领的部队被调往晋冀鲁豫野战军,执行独立的作战任务。

在晋南一带,陈赓兵团转战多地,承担着不同于其他部队的战略任务。

到11月,随着国民党军队从临汾开赴西安,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马鸿逵主力也开始集结,意图进攻陕西西北。

中央军委随即指示陈赓带领第4纵队迅速攻占隰县、蒲县、大宁、吉县和乡宁,控制马斗关渡口,为通往延安的道路打开一条生路。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正式开启了全国范围内的战略进攻。

整个中原战区随即进入了更加激烈的战争态势。

在这一波战略南征中,左路的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与位于南线最前沿的刘邓大军配合,成为关键的助力。

但是在豫西地区,我军缺乏足够的攻击力量,难以对敌人形成有效的压制。

在这种情况下,中原地区的战局看似虽然有两路大军,但并未形成真正的鼎足之势,难以有效突破敌人的防线。

与此同时,陕北的战局依旧紧张。

西北野战军在陕北与敌人鏖战,中共中央的转战形势也相当艰难。

此时的战局,需要灵活的战略调度,陈赓的作战方向就显得尤为关键。

中央军委对此进行了深思熟虑的讨论,最终决定作出改变,调整陈赓的战略任务。

7月19日,军委作出决策:为了协助陕甘宁战区突破胡宗南的防线,同时支持刘邓大军攻占中原,将陈赓的作战方向从陕北调整为渡河南进,参与豫西的攻占。

这次调整的核心目标是先攻占潼洛郑段,歼灭该区的敌军,进一步调动胡军,使其陷入被歼灭的困境。

此后,陈赓还要向豫西、陕南和鄂北展开进攻,为中原地区的解放以及西北战场的作战铺路。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战略布局将为夺取大西北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

军委希望陈赓能在中原和西北两个战场之间游刃有余,形成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

毛主席对此次战略调整也给予了特别重视。

原本计划让陈赓西渡黄河,集中力量在陕北打击胡宗南,但经过再三考虑后,决定将陈赓的部队转向豫西,加入中原战局。

这个调整使陈赓在豫陕鄂地区的行动不再局限于单一目标,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兼顾了中原的进攻与西北的防线。

超凡的战略眼光

1949年2月,随着中央军委的命令,中原野战军被改编为第二野战军,陈赓被任命为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的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仅仅两个月后,陈赓带领部队南渡长江,展开了连串精妙的战术行动。

他指挥的第四兵团迅速占领了浙赣线上的重要城镇,随后一部分兵力追击溃散的敌人直至福建南平,另一部分则迅速西进,攻克了南昌。

到了10月,陈赓根据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方针,指挥兵团与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的指挥部共同发起广东战役。

在广州解放后,陈赓的部队没有松懈,而是继续追击逃敌,在阳春、阳江一带,全歼了国民党余汉谋部主力4万余人。

接着,陈赓迅速调兵布阵,进驻雷州半岛,封锁了白崇禧集团的海上退路。

通过紧密协同兄弟部队,最终在广西境内全歼了白崇禧的主力。

1950年1月,陈赓再度展示了超凡的战略眼光,他带领部队长驱直入,挺进云南,指挥滇南战役,成功与滇桂黔边区纵队联手,歼灭了企图逃出国境的国民党军2.7万余人。

3月,陈赓的部队继续向西推进,指挥进军西康(现今的四川与西藏交界处),成功配合友邻部队剿灭了胡宗南集团的残部,解放了西昌。

其实在1949年军委发布的湘赣作战计划中,陈赓兵团的任务并不局限于仅仅在江西一带作战。

尽管上海的战局已经接近尾声,陈赓依然被要求保持战略预备队的角色,防范美帝可能的侵略威胁。

南京附近发生的“紫石英号”事件,恰好揭示了美国势力对中国局势的干预。

上海解放的战局已经到达最关键的时刻,敌人若敢再出兵,将是最后的反扑。

为了确保敌人不能及时调动兵力,陈赓在作战中精确计算,合理调配兵力,既要确保江南地区的稳定,又要随时准备东移,以便迅速调整战略。

陈赓领导的第四兵团在解放战争中表现卓越,从山西、河南、陕西到湖北、安徽、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等15个省,行程超过三万公里,歼灭国民党军70余万人,解放了300多座城市。

这个战果,足以彰显陈赓指挥的独特风采与巨大成就。

这是他战略眼光、战术灵活和超凡能力的最佳体现。

陈赓领导的部队能在众多战区之间迅速调动,执行任务的效率和作战成果,使他在解放战争中成为一位不可忽视的关键人物。

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中央需要的是一支不仅能够控制住敌人咽喉要地,又能够灵活机动的兵团,而这正是陈赓兵团的独特优势。

这种独特作用的背后,是中央对陈赓兵团的高度重视。

在大规模战斗中,灵活调度是致胜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陈赓兵团掌握的关键地区、敌后纵深,也正是中央所需要的战略核心。

除了中央的高瞻远瞩和战略眼光外,陈赓个人的军事才能无疑是其中的关键。

陈赓不仅深刻理解中央的战略意图,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应变能力。

他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局中,做出精准的判断与调整。

毛主席凭借其超凡的战略眼光,准确识别了陈赓兵团的重要性,赋予其灵活机动的任务。

而陈赓则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将这一战略意图转化为具体战斗中的胜利。

参考资料:

陈谢兵团挺进豫西在战略上的双重作用 李新市

《五岭逐鹿 1949国共最后的决战》李国伟著

13 阅读:6199

评论列表

老狼

老狼

14
2025-02-20 00:30

致敬陈赓大将!

晕呼呼1987

晕呼呼1987

13
2025-02-19 14:22

中央军委直属独立兵团

地头小市民 回复 02-20 21:13
地位太特殊了:中央直属战略预备队、兼顾中原、西北两大战场。虽是兵团级,但实际是副野战军级,作用却几乎是一个精简的独立的野战军级单位!

用户13xxx60

用户13xxx60

2
2025-02-21 20:59

很多人为粟裕将军没有成为元帅耿耿于怀,而我却对陈赓没有成为元帅一直觉得意难平,尤其觉得意难平的是按照军衔评定标准,客观来说,陈赓确确实实不够评元帅的,而从他的资历、能力、贡献却是足够上元帅,甚至可能是靠前的,尤其是他大军团作战的指挥能力,并没有机会得到真正体现的。

孔甲丙今说史

孔甲丙今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