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逻辑:购车如看病,提车加价≈请专家飞刀

车市雷达 2023-09-01 19:54:09

最近在成都车展上,有位自媒体怒怼雷克萨斯LM加价50-80万元提车的视频引爆全网。其中有段话很有代表性,自媒体问:“为什么不根据厂家的指导价走?”销售人员回答:“我们不接受指导。”一句话点出了内涵。今天,我们暂且不聊这位自媒体是否穿衣自由,也不聊什么极端民族主义之类的ZZ话题,仅谈提车加价一事,是否合理。

只要是三观正确的人,都不会认为“提车加价”是一件合理的事。但“提车加价”存在这么多年都没有被取缔或勒令禁止,貌似说明这本身就是一件符合“市场规律”的事情。从根本来说,这就是“供”与“求”之间的关系。在“求>供”的情况下,如何平衡是否只能依赖于市场的调节?

打个比方,生大病想去大医院挂专家号,是不是一号难求?想挂上号要么找熟人托关系,要么找黄牛加钱买。如果黄牛也搞不定,其实还是有办法的,富人可以找家有名的私人医院,只要花得起钱,世界知名的医学专家也能请来为你做手术。中产则可以降一下级别,找家市级医院或三甲医院,花钱邀请国内一流或二流专家开飞刀。至于没有医保的穷人,还是老老实实挂号吧,即便挂上号了,看到大病高昂的住院押金也不一定会舍得花费半辈子的积蓄做手术。

虽然很残酷,但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化”。别以为大医院不知道科室主任(专家)在外面开飞刀,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科室主任和医院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大医院需要牛X的医生来提升手术成功率和医院排名,牛X的医生则需要大医院来成就专家的含金量。如果一拍两散的话,医院就少了一个牛X的科室,牛X的医生大不了换家医院,继续操刀。我个人其实很理解牛X医生的做法,凭什么人家辛辛苦苦闯过高考,医学院毕业后还要像孙子一样在大医院边工作边学习,直到近40岁才勉强功成名就,开始赚大钱的职业生涯。前20年过一次独木桥,中间20年还要再过一次,如果能提名院士,第三个20年又要过一次独木桥。

拿医生和汽车划等号或许不那么贴切,但还是有一定共通性的。医生磨练技术≈车企花大价钱研发;医生手术成功率高≈车型各项参数傲视同侪;医生功成名就赚大钱≈爆款车型提车要加价。那为什么医生开飞刀不会被骂,而爆款车型提车加价就是负面新闻呢?这不都是供求关系吗?原因只有一个,医生还给病人留了一个相对“平价”的口子,但爆款车型不一定有。

20年前,我刚踏进汽车媒体圈的时候,那时候没有“指导价”一说,汽车上市基本都是“定价”。当然,那时候的车价如果以房价来换算的话,贵到离谱。那时候的汽车经销商基本也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和车企的关系不是上下级,跟类似于“合作”关系。我们也可以把“经销商”换个词,叫“渠道商”更为贴切。市场上出现一款爆款车型,经销商们为了多拿车,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成本上去了,自然要从消费者身上赚回来。有时候,车企为了多批售滞销车型,还规定经销商“打包拿车”,比如进两辆爆款车就要打包一辆滞销车。经销商不可能让滞销车压货款、贷款,就亏本降价出售,用爆款车“加价”的利润来补贴亏损。

当时,一般提车周期是一个月左右,但销售人员的话术普遍都是“爆款车型提车需要等两个月”,这多出来的一个月就是“加价早提车”的手段了。演变到现在,即便等上两个月,也提不到平价的爆款车。某P开头的豪华汽车品牌经销商,入门版车型不拒绝订单,但销售人员会告知“我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能提到车,半年一年都不保证”,变相逼消费者在几个月后退订。某些日系品牌经销商会要求选购爆款车必须加装配置套餐,这勉勉强强也算有个说法。更有甚者,连“遮羞布”都不要了,一句“我们不接受指导价”就硬邦邦怼了回去,一副“我们不屑于坑穷人”的高傲派头,这就过分了。

回到最初医生和汽车的话题,我们能接受专家医生赚大钱的理由是他们能救命,能提高生存率,他们的技术是“一分价钱一分货”。至于提车加价这事儿,网络上普遍的观点是,稍微加个1-2万元也能接受,就当“加急费”了,早买早享受。至于雷克萨斯LM、丰田埃尔法这种加价好几十万的情况,只能嘲笑目标群体“人傻钱多”了。殊不知,这些“豪车”的目标群体也只是把这些钱当成“加急费”而已。更有甚者,他们买的不是车,买的只是某个商业群体的敲门砖而已,类似于当年私企老板普遍买奥迪A6那样,醉翁之意不在酒……

写在最后:

尽管我认为“提车加价”符合市场化的规律,但不代表我赞成。就像我赞成医生凭技术赚钱,反对医生吃医药代表的回扣那样。现在,医药反腐席卷全国,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汽车的指导价能再度回归为“定价”!某种意义上,我要为特斯拉的全球同价点赞,虽说我们吃亏在汇率……

0 阅读:15

车市雷达

简介:面对日新月异的汽车行业,媒体自然也要不拘一格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