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VS唐伯虎:所有的难题,都不值一提

墨澜清风文化说 2024-08-22 01:22:04

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要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

这两幅对联,出自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巧妙应对宁王刁难的经典桥段。

唐伯虎一顿输出,宁王手下那位“十三省文状元”“对王之王对穿肠”,竟然呕出几十两血。

电影里,嚣张跋扈的王爷为了造反,想方设法招揽聪明绝顶的唐伯虎。

而唐伯虎早已看穿宁王的野心,使出浑身解数才全身而退。

历史上,宁王除了想要收编“江南第一次才子”唐伯虎,还曾经试图邀请“明朝第一人”王阳明。

历史的讽刺恰恰在于:不久之后,这场凶险的叛乱就被后者所平定。

在真实的历史中,唐伯虎为避祸“宸濠之乱”,装疯卖傻以保身,晚景凄凉。

而手无寸铁的阳明面对朱宸濠的“百万军队”,却挺身而出,领兵平乱。

靠着临时组建的散兵游勇,王阳明运用风云诡谲的谋略、神鬼莫测的兵法,短短十天便出奇制胜、平定叛乱,建立旷世功勋。

唐伯虎乃是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但顾炎武却在《日知录》里批评道:“士当以器识为先,一自命为文人,便无足观矣!”

先贤讲究“文以载道”,士人追求“经世致用”,而王阳明正是此等人物,以实事成实功。

纵使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人的心与今人的心始终相通。

掌握阳明心学的智慧,便能处理好现实生活中的大事、难事、杂事。

01 修心:磨炼潜意识,实现知行合一

人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处:失业、缺钱、生病……家庭矛盾、工作压力、人际关系……

捷克著名作家卡夫卡说:“任何磨难都会把我打倒!”

大多数人一遇到苦难,心境就会乱。心态跟着境遇变得糟糕,就很容易躺平、摆烂。

阳明却把磨难比作“金之在冶”:

“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阳明告诉我们,不要把磨难当作痛苦,而是要当成冶金般的锻造,去想象成为纯金之后的喜悦。

磨难是上天帮助我们超脱、提升、成就自我的礼物,最重要的就是心态——心态胜过方法,心态决定结果。

阳明开创心学,正是“从千死万难中体贴出来”:

刚刚入朝为官,阳明便得罪“八虎之首”、大太监刘瑾,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脱掉裤子当众遭受庭杖的儒家士大夫,打得半死后又被收押大牢;

好不容易逃脱了一路追杀,又在贵州群山中渡过三年劫难,期间瘴气、土匪、疫情乃至蛇虫毒蝎无数;

谁知龙场悟道、走出大山之后,阳明也没来得及喘口气。

接下来他面对的是:层出不穷的土匪、盗贼、叛乱,然后是规模宏大的宁王宸濠之乱,以及极端复杂的政治局面……

王阳明却淡然说道:“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面对的环境越是糟糕,越要守住内心,境转心不转,才是炼心之道。

《格言联璧》有言:“闹时炼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行时验心,言时省心,动时制心。”

毛泽东年少时受阳明心学启发,读书专挑菜市场,环境越嘈杂越好。

在商贩的叫卖声中,他时而朗读、时而默念,旁若无人。

长此以往,他终于发掘出了“心”的强大威力,练就了随时定心的功夫。

毛泽东的满分名作《心之力》,就是修炼心学而来的感悟。

此后的日子里,行军路上,枪炮声中,毛主席时时处处都泰然自若。

像王阳明、毛泽东一样,向内求,有定力,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人所知晓的道理属于意识,而真正控制人的,却是潜意识而不是意识,如果潜意识没有修到,就无法影响行为。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知道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潜意识和意识一样,可以通过主动学习、刻意练习、心理暗示等方式加以塑造。

当潜意识和意识达成一致,共同作用于行为,就真正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

忽略了潜意识层面的塑造,则会导致人情绪崩溃、心理脆弱、精神内耗。

就像刚开始逼自己跑步确实很累,但是学习跑步方法、控制跑步时间,练习节奏和速度,形成习惯之后就逐渐成为本能,而不再是负担。

此时,行为、意识、潜意识三者统一,跑步就会为我所用。

阳明心学的修炼,就是通过塑造潜意识来决定行为。

在主动学习、刻意练习、心理暗示的过程中,潜意识影响于行为,行为又反馈于潜意识,形成知行合一的良性循环。

02 成事:所有的难题,都不值一提

500年前阳明龙场悟道之后,复官庐陵县知县。

而庐陵地界,民风彪悍,案件频发,着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阳明连发十六道通告,内容涵盖孩童教育、邻里监督等,彻底转变了此地的风气。

五年后,他被安排去江西剿匪,不出四年就将盘桓数十年的土匪连根拔起。

之后,他又平息了福建叛乱、宁王叛乱,凭借赫赫战功,被明世宗加封新建伯。

原来,人一旦参悟了万事万物的规律,就能依章法做人,循规律做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悟前,芝麻大的小事,都会成为压垮人的大山;觉醒后,再难攀登的险峰,也如履平地。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人一旦开悟,所有的难题,都不值一提!”

阳明开悟之后所创立的心学,可以应用到每个人身上,指导真英雄达成大事业,雷军便是其中的典范。

雷军8年艰苦创业,先后5次冲击,终于把金山公司做到上市。

随后他便提出离职,38岁离开金山公司,那正是阳明“龙场悟道”的年纪。

年近40岁,雷军开始学习阳明心学,一朝领悟,重整旗鼓。

后来,他多次提到自己的“五点反思”:人欲即天理、顺势而为、广结善缘、少即是多、颠覆创新。

这5种觉悟,正是雷布斯“龙场悟道”的智慧结晶。

雷军的经历启示我们:要想成事,每隔几年就要死去活来一次。

小米新模式取得巨大成功后,《人物》杂志这样评价雷军:

“他从金山退休到成立小米,从朱熹到王阳明,雷军用阳明心学成就自我。”

从金山时期,到小米时代,雷军身上发生了很多改变,最主要的是整个人能够放松下来,不那么紧绷了。

雷军用王阳明的话,来总结自己从创建金山到建立小米的指导思想:“天理即人心”。

正是心学,让雷军奠定了将用户体验摆在第一的经营哲学。

读懂了心学,就悟透了心生万法,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为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撑起一片天。

03 教子:用心温暖孩子的心

郭沫若说:“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

有位家长在读懂了王阳明《寄诸用明书》这封信后,痛心地说:“我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地毁掉了自己那么优秀的孩子。”

收信人诸用明,是阳明的小舅子。

阳明听说诸用明的两个孩子早早就去参加科举考试,认为这种做法有问题,便给诸用明写了这封信。

他在信中说:“如果两个孩子不幸考中,岂不是耽误了一生吗?!”

考中本是可喜可贺的大好事,为什么阳明却说“误却此生”呢?

阳明解释道:“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生活中,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早成名有出息。

这导致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童年,还美其名曰: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但这种“拔苗助长”真的是对孩子好吗?

阳明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持拘囚。”

这段话的意思是:现在那些教育儿童的人,每天只是督促学生句读和课业练习,要求他们约束自己,而不知道以礼仪来诱导他们;只希望他们聪明灵巧,却不知道以善来培养他们;把犯错误的学生当囚犯看待,只知道鞭打绳捆。

阳明这番话,简直像在批判今时今日的教育!

有位上市公司高管,发现儿子沉迷于网络游戏。

他恨铁不成钢,笃信“棍棒之下出孝子”,每次对儿子非打即骂。

日渐长大的儿子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竟开始对父亲还手。

父亲为此痛心绝望,陷入严重的精神损耗,直到无意间读到《传习录》:

“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俗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王阳明说:“少年儿童只把学校当成监狱而不肯上学,把老师和家长当成仇人而不想看到。于是他们借机逃学,以便嬉戏耍闹,撒谎捣蛋,以致肆意顽皮,逐渐趋向轻薄下流。这样,就在无意中驱使他们作恶,但又希望他们为善,二者只会抵触,岂能行得通?”

这位父亲幡然醒悟:原来最应该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心法。

从此他对儿子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弯:不再强行阻止儿子,还主动把把饭送到网吧里,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子。

终于有一天,儿子哭着说:“爸爸,以后我再也不打游戏了。”

人心都是肉长的,孩子看到父母如此信任自己、尊重自己,有哪个孩子不会受到触动?

阳明教导我们“攻心为上”,用在教育子女上则是“关心为上”。

04 内修养心智,外解决问题

阳明心学不只是在书院里讲经论道得来的,更是在艰难困厄中磨炼体悟出来的,所以才更有生命力。

人生中的巨浪拍过来时,他没被浪潮吞没,更没随波逐流,而是成了时代大潮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清人由此夸赞:“阳明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阳明心学既影响了中国,也成为整个东亚的显学,以至于东乡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阳明”。

1 阅读:75

墨澜清风文化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