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科状元白湘菱以430分成为江苏省高考文科状元,但是她在此前的学业水平测试中政治与历史两门课考核中得到的成绩是一个A和一个是B+。江苏现行高考政策中,高考录取不仅需要看高考成绩,同时还需要满足选测考试的标准。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对选测科目的要求是A以上,因此白湘菱没达到清华、北大的录取条件,为了保证规则的公平公正,清华、北大不能予以录取。
江苏文科状元白湘菱
据白湘菱说,自己也没想到历史成绩会是B+,虽然意外,但后来就释然了。白湘菱的班主任老师也称:白湘菱的选修科目在前面的考试中从来没出现过意外。自己没有预估到白湘菱的历史科目会是B+。
也就是说,不论是老师还是自己,白湘菱历史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都是一个“意外”。然而,在我看来,任何“意外”都是有原因的,只是当事人不愿说或者没有想明白而已。为了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我们能做的就是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具体在白湘菱的例子中,我们要吸取的教训就是在平日就要打好历史课的基础。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常有个别学生历史偏科,上课时讲的再详细明白,总是听不懂。
后来,我总算想明白了,这些学生学习历史除了学习态度因素外,主要是不理解历史,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而如今的历史考试死记硬背的内容是越来越少,灵活性、应用性越来越强,所以笨办法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学习历史除了多看历史书、善于记笔记、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略等常规的方法外,关键是要理解历史,而理解历史的关键我上课时经常强调的一句话是:通过人性理解历史,通过历史把握人性。
历史是人创造的,我们了解人性也就理解了历史,把握了历史规律;理解了历史,掌握了历史规律,历史知识的识记就容易多了,历史题就容易做了。
有人就说了,人性是复杂的,怎么把握呢?
这个其实并不难,人性固然复杂,但主要的特点就那么几条,掌握了如下几条人性的特点,你就会发现,理解历史很容易:
第一条是“性相近,习相远”,古今中外的人性是相通的。所以,不论是学习古代史还是现代史,中国史还是外国史,人的行动的逻辑和历史的规律基本都是一样的,不要以为外国人和古代人离我们很远,就觉得他们很神奇。
第二条是人是理性自利的动物,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我们一定要记住任何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自利的,注意这里的自利不是自私,追求自利的目标不代表就要侵害他人的利益。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历史上和社会上的大部分现象。比如,在原始社会为什么生产力发展以后公有制为什么会被私有制代替?禅让制为什么会被世袭制代替?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背后人们行为的目的不都是自利的吗?这是古代的事情,现代中国的人民公社为什么会失败,包产到户为什么会成功,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就是因为人是自利的,所以人往往是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人趋利避害就会喜欢奖赏惧怕惩罚,这就是法家理论的人性依据,也是管理和教育的依据。人好逸恶劳,所以世袭制度即使短期有效,长期总是失败。历史上西周的贵族制、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门阀、清朝满洲权贵的衰落,“富不过三代”的根源都在于此。
第三条是“人即是天使又是魔鬼”,人性有善有恶。性善论和性恶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大课题,争论不休。其实人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因为有善的一面,所以人类社会才有各种美好的事物,比如高尚的人格,对正义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等;因为有恶的一面,人类社会才有很多的弊端和罪恶,比如社会的不公,人性的贪婪对自然的过度索取等。
所以,知道了人性,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历史。色彩斑斓的历史就像一座人性博物馆,既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也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既看到了人类的聪明智慧,也看到了人类的愚蠢自私。
朋友们,你们认为学好历史的关键是什么呢?人性是怎样的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