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台独”头目刺杀蒋介石,蒋介石:谁搞“台独”我搞谁脑袋

历史的丰碑 2024-01-06 16:58:06

前言

1949年,国民党在台湾战败后,不但要面对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压力,而且还要面对“台独”的威胁。蒋介石深知“台独”所带来的严重威胁,因此他在撤退到台湾之后,就已经表明了态度:

“就国内而言,我们有两个敌人,一个是中国共产党,另一个就是就是所谓的“台独”。

退至台湾

1949年,中国大陆的国民党垮台,蒋介石带着残余势力撤退到台湾,这时候的台湾又一次的与中国大陆隔绝了起来。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遗憾,毛主席为此日思夜想,有一次,他的警卫员曾这样说道:“毛主席为了这件事流下了眼泪,主席平生最恨的不是蒋介石,而是反对台湾回归。”

中国共产党曾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付出过极大的努力。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出于对亚洲各国的牵制,对朝鲜半岛发动了全面进攻。

没过多长时间,美国就改变其对台方针,将美国第七舰队派往台湾海峡,企图阻挠中国对台湾的解放进程,从而拉开了扶蒋反共的新纪元。

那时候,蒋介石还指望着有一天能回到大陆,所以他很高兴地接受了美国人的帮助。美国这一举动,无疑使台湾和中国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加深。

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被选为美国总统后,这也加速了对中国的分裂。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在美国面前,并没有任何的还手之力。

20世纪五十年代中叶,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大获全胜,并签订了停战协定。1954年日内瓦会议,各国签署越南停战协定,这也让紧张的国际形势有所缓解。同时,中国摆脱了战乱,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发展上。

此后,中国共产党就转变了对台方针。

以前,我们党是用武力来解决台湾问题的,但是,在新中国的重建以后,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采取了以和平为主,但并不排除动用武力的可能。

1955年,周恩来总理曾在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说:中国愿尽一切努力,以和平方法使台湾获得解放。

毛主席也曾说过,要和台湾和睦相处,双方之间要有一个共同的民族。

海峡两岸的紧张关系得到缓和,曾参与国共和谈的人士推测:两党间的新一轮会谈,可能不远了。

虽然蒋家是反共的,但他们也不愿做历史上的罪人。台湾重要领袖蒋经国和蒋介石,都曾在公开场合说过:他们也是遵循一个中国原则的。

到了这个时候,中共中央也是意识到了,两岸可能还有和平统一的可能。

曾参与过北平的和平谈判的章士钊得知消息以后变得非常激动,他请求周总理,让他通过香港的国民党朋友们,同蒋介石进行会谈,为国共两党的谈判做足准备。

蒋介石此前曾写信给中国大陆,当时他建议进行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三次合作。在这封信的最后,我们还说: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蒋介石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转转。

蒋介石接到这封信以后,反复看了几遍,之后他便陷入到了久久的沉默中。

浙江奉化,即蒋介石的故乡,当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奉化时,毛主席曾经警告军队,不准毁坏蒋介石的祖宅、祖祠。周总理为此事还专门打了数个电话,命令众人要对奉化的蒋介石的亲戚给予适当的关照。

蒋介石是一个很恋家的人,虽然他此时已经兵败退至台湾,但他依然希望可以有朝一日回到自己的家乡。因此,毛主席才会写信给他说:他的奉化家乡“一切都没出现变故”。

蒋介石接到这封信,心情复杂,当他知道中国共产党仍能好好保存他的祖屋与宗祠时,他很是感动,可是他也摸不清,这里面还有没有其他的意思,所以一时举棋不定。

经过一年多的思考,他派弟子宋宜山到北京,以探知中国共产党的真实用意。

宋宜山到北京以后,周恩来总理并没有第一时间出现,而是一直在暗中观察着此事,这也是唯一的办法,只有如此,才可以让蒋介石清楚大陆的诚意。

蒋介石本来也不报什么指望,他不过是想借此探听中共对台的方针,加之宋宜山回国后传回的一封含糊不清的信,更令蒋介石不清楚大陆那边的状况了

但是,在五十年代后期六十年代初期,中共要求台湾的呼声越来越高,人民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时,蒋介石也开始重新考虑起了自己的战略。

到了这个时候,蒋介石已经做好了和中共谈判的准备。

想到这里,他找到了一个可以沟通的人,而这个人,就是曹聚仁。

这么好的机会,肯定是会吸引不少大人物自告奋勇,可为什么偏偏是曹聚仁?他有哪些特殊的才能可以使他与众不同?

曹聚仁曾经在《南洋商报》上当过记者,在官场上也是颇有心得。他不但同毛主席、周总理等人打过交道,而且还是陈毅、叶挺等开国重臣的座上之宾。

不但是在中国共产党那边有着话语权,他还和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也是很好的朋友。尽管他与两边都有联系,但他始终保持着中立的姿态,这一点也是得到了国共两党的一致好评,并通过了他的任命。

蒋介石同蒋氏父子的几次会晤,也把他和大陆联系起来,于是便在1956年7月,曹聚仁坐上了一架飞机去往北京。

周恩来总理将此人视为最重要的客人,与曹聚仁进行了三次会面,并且总理还提出了“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构想,告诉她说:如果国民党愿意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问题,那么一切都可以坐下来商量。

周总理同时也指出,过去已经有过两次国共合作了,这两次都是有着极大的成绩,一次是北伐胜利,一次是把日本赶跑,这两次都是成功的,难道就不能再来一次吗?

遗憾的是这件事后来被美国人打乱了。美国人要求蒋介石允许台湾独立,以此来约束中国。

由于蒋介石的反对,美国甚至产生了一种更换总统的想法。他们要扶持一位顺从的傀儡,取代蒋介石,而推行台湾独立。

甚至在1955年,还出现了孙立人兵谏的闹剧。

三年之后,金门炮战的爆发,其目的便是要“扶持老蒋”。比起真正的战争,这次的火炮战斗更像是为美国人上演的“秀”。

也正是因为如此,曹聚仁才会提前把大炮的消息发到了报纸上。

其间,曹聚仁曾两次致信蒋经国,蒋经国因美国的施压,始终不敢回电。

于是,双方的对话一直拖延到1965年,当时的桂系领袖李宗仁回国,在台湾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因为他曾是蒋介石退位时的国民党领袖。

不久蒋介石父子又有了行动,他们将蒋经国要亲自到香港同他商量台湾问题的消息,告知给了曹聚仁。

曹聚仁得到这个消息后,哪里还敢耽搁,马上就去北京,跟北京的人讨论谈判的对策。接着,他就匆匆返回香港,等候蒋经国的到来。

曹聚仁被蒋介石接回台湾,并被安排在自己的住处。

这一次的谈判进行得非常顺利,双方迅速就达成了六条协议:

一、将台湾军队编成四个师,各师长官由国民党提出,经北京批准后指定。

这几个师中药有一个师驻扎在厦门、金门,其他三师则是驻守于台湾。

同时,台湾海军空军也被整合到内地,接受北京当局的直接领导。

二、将厦门与金门合并,设为一市,由驻台部队的师长担任市长。

三、目前台湾政府官员的官阶及福利不会发生变化,台湾民众的生活水准,只能增加,不可减少。

.......

毛主席说,这六个条件,基本上可以答应,曹聚仁又一告知了台湾方面。

这一次的谈判,眼看着就要胜利了,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指日可待。

只是命运和所有人开了一个玩笑,这时候美国人又来横插一脚,逼得蒋氏父子不敢轻举妄动。

此外,在1966年,大陆方面的政局动荡,也中断了两个政党的关系,令蒋介石深感忧虑。

两年之后,慈庵蒋氏陵墓被炸,蒋介石震怒,国共和谈又一次破裂。

蒋介石遇刺

后来尽管说又进行了一次谈判,但依然是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在1960年时,为了安排蒋介石回国,又有一起暗杀事件。

1960年,台湾政界、商界最资深的“台独”人士廖文毅,曾于日本发起台湾统一阵线,自称“总裁”。不久,廖文毅被国民党政府列为通缉犯,廖文毅闻讯逃到香港寻求庇护。

事后,一位参谋对廖文毅说,“中华民国”能够占据台湾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蒋介石的存在,如果蒋介石不在,台湾共和国便可正式成立。

廖文毅觉得“言之有理”,当即派人去寻找杀手,为刺杀蒋介石做好准备。不久,一名李姓参谋把他的远亲郑松焘引荐给了廖文毅,

廖文毅当即命李某将郑松焘约至香港,商谈刺杀之事。

1960年10月,郑松焘刚到台北,就打电话给岳安和,此人是他以前的同窗,也是台湾刑刑侦大队的人。

见到老朋友回来,岳安和很是开心,一下了班就直奔郑松焘住的酒店。

郑松焘做了一桌子的美酒佳肴,两个人把酒言欢,聊着多年别离的往事。酒过三巡,郑松焘才说到“正事”上。

当时的他撒了谎,说自己已经转行当记者,此番回到台湾,本来是要接受专访,报导当代台湾政要的日常生活,但是因为地位问题,他希望岳安和能帮忙,来一次间接的“采访”。

岳安和看着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有难同当,当即就同意了。

过了些日子,郑松焘提议趁回台之机,到尚未涉足的海岛上走一走,但又怕遇上猛兽,所以想跟岳安和借一支枪防身。岳安和当时只是犹豫了一下,便爽快地同意了,并且约好了什么时候把那把枪给他。

岳安和在挂断了电话以后,他的心中便变得忐忑起来,郑松焘这次要去的是一个已经得到开发的旅游景区,安全状况一向不错,连野生动物都没有,一般游客没必要随身携带枪支。所以,郑松焘为什么要把这把枪借给他?

当日,岳安和便到了蒋经国的府邸。

在见到蒋经国后,他犹豫了一会,最后还是说:有人要行刺蒋总统,如今行刺的人就在台北,行刺时刻都有。

蒋经国脸色一变,皱眉追问:“你可知凶手是什么人,你又是如何知道这等绝密之事?”

岳安和看到蒋经国这样紧张,反倒放下心来,向蒋经国讲述整个经过。

不久,蒋介石也听说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他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大骂道:

“他要搞台湾独立,那就让他人头落地吧,马上派出特务,前往日本,干掉廖文毅!”

然后,那个刺客就意外身亡了。

与此同时1975年,廖文毅在东京发表声明,要废除台湾统一阵线,而他自己也抛弃了所谓的“台独”,他不日便将回到台湾。

廖文毅的归降,给境外“台独”团体以沉重打击,六年内,许多“台独”团体宣告瓦解,其骨干成员也陆续回到台湾,投奔蒋介石。

蒋介石离世

到了七十年代,伴随着美国和日本先后访问中国,周总理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我们伟大的国家形象,而蒋介石这个“孤岛上的失败者”,最终也禁不住接连的打击,一病不起。

1972年,八十五岁的蒋介石,因为生病接受了一次手术,两个月之后,他就住院了。

同一年,蒋介石的出行遭遇了一场意外,使得还未痊愈的蒋介石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此后,蒋介石的身体越来越差。

时间来到1975年的新年刚结束,蒋介石就与陈立夫秘密会晤,要他通过香港,把一条讯息带给中共:请毛主席到台湾来参观。

毛主席听了,很高兴,说他很想去台湾看看。

可是,那时候毛主席身体不好,周恩来总理又病重,毛主席考虑再三,最后还是找到了邓小平。

他告诉邓小平:你可以代我到台湾,也可以借此机会,让两岸早日达成三通。

陈立夫得知消息以后也很是高兴。

但恰在此时,蒋介石的情况却是每况愈下,蒋经国一天三次到他所居的士林公馆探望,关心他的身体状况。

蒋介石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将蒋经国等人召至自己的住所,以微弱的嗓音一字一句地将自己的遗嘱宣读了一遍。蒋介石立下遗嘱以后,情况越来越糟,他自己也经常处于昏迷状态。

四月五日,正值清明佳节,蒋经国前来问候,蒋介石问:犬子昨晚睡得可好?

蒋经国回道:“甚好。”

蒋介石又自言自语地说道:“我的睡眠也不错。

蒋经国认为,父亲的病尚可应付,就在那一天,他辞行要走时,蒋介石却忽然张口,对他说:往后你要好好休息。

那一天,蒋介石紧握着宋美龄的手,不让她走,那个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当夜,蒋介石脉博渐缓,血压陡降,医师当即进行急救,蒋经国闻讯后,即赶往士林官邸。

蒋经国赶到时,蒋介石已断了气,医生用药物将电极插在他的心脏上,蒋介石虽然还能呼吸,但很快又停了下来。

1975年4月5日,医务人员宣布蒋介石已于家中逝世。

在临死的时候,蒋介石留下了一句话:

“我死后,一定要将我的棺木安放在北京,中正生于斯长于斯,要将尸体送回南京,安葬在中山先生的身边。”

毛主席接到消息后,脸上的表情非常的严肃,他沉默了很久,才叹了一口气:“知道了。”

毛主席的话很简单,但却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除毛主席外,周总理对此事的回应也是备受瞩目的。他和蒋介石的交往比毛主席要多得多,也要深入得多。

在蒋介石逝世之前,周总理和章士钊都对蒋介石进行了大量的拉拢。周总理在接受外媒访问时,曾经直言不讳地说:若蒋中正回国,他的职位绝不逊于国务院总理。

可惜,周总理的诚意并没有从蒋介石那里得到同样的回报,两个人都没有再次相见的机会。

在蒋介石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在外界不断的询问下,周总理用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策略是蹩脚的,战略是称职的。”

策略只是一个方向,蒋介石虽然擅长控制军阀,控制人心,但是在战争和革命上,他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周总理简短的几个字,却准确地概括了蒋介石的一生。

2 阅读:409
历史的丰碑

历史的丰碑

有些人我们要永远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