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同质化: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医疗挑战

晓坤康康 2024-11-11 13:28:59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正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元凶。面对这些疾病,医学界一直在探索更为有效的诊疗模式。然而,中国中医科学院仝小林院士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为我们重新审视这一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现代社会中的慢性疾病,从症状、病因到病机,均存在较强的同质性。这一发现,既是对传统个性化诊疗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也是对群体化治疗策略的一次有力呼唤。

同质性的疾病,异质化的诊疗?

在医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强调“一人一方”的个性化诊疗理念。的确,每个患者的体质、病情、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因此,为他们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是实现精准医疗的关键。然而,当面对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疾病时,我们发现这些疾病在症状表现、病因机制上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

以糖尿病为例,患者往往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典型症状,其病因多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损有关。高血压病同样如此,患者血压持续升高,可能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这些共性,使得我们在面对这一疾病群体时,不得不思考:是否可以通过对共性规律的把握,来提高诊疗效率,稳定疗效?

个性化诊疗的困境

尽管个性化诊疗在医学领域被奉为圭臬,但在面对慢性疾病同质化问题时,却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个性化诊疗模式往往缺乏对共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导致医生在面对同类患者时,容易出现诊疗方案的不统一,进而影响疗效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个性化诊疗的复杂性和耗时性,使得其在群体治疗中的推广和应用受到限制。

以高血压病为例,不同的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不同的降压药物和剂量。这种差异化的治疗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性化诊疗的灵活性,但也导致了疗效的不稳定。患者可能需要经过多次试药和调整,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也降低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群体化治疗的新思路

面对慢性疾病同质化的问题,仝小林院士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启示:在个性化诊疗的基础上,加强对共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探索群体化治疗的新策略。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个性化,而是要在共性与个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以糖尿病的群体化治疗为例,我们可以在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共性规律,制定一套标准化的治疗方案。这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建立患者数据库,对治疗方案进行持续跟踪和优化,以确保疗效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举例说明:高血压病的群体化管理

在高血压病的管理中,我们可以借鉴糖尿病的群体化治疗策略。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血压水平、靶器官损害情况、生活方式等。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低风险患者,我们可以通过饮食调整、运动锻炼等非药物治疗手段,来控制血压水平。对于中高风险患者,我们则需要结合药物治疗,以确保血压的稳定控制。同时,我们还可以建立患者随访制度,定期对患者的血压水平、生活方式等进行监测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

结语: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

在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共性与个性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通过对共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可以提高诊疗效率,稳定疗效;而通过个性化诊疗的灵活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只有在共性与个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精准医疗的目标,为慢性疾病的防治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简介:梁世杰 中医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4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著名老中医陈勇,侍诊多载,深得器重,尽得真传!擅用“汤液经方分类疗法”、专病专方结合“焦树德学术思想”“关幼波十纲辨证”学术思想治疗疑难杂症为特色。现任北京厚德为怀医生集团渐冻症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焦树德门人(陈勇)传承工作站研究员,国际易联易学与养生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焦树德学术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分会首批癌症领域入库专家。荣获2020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举办的第八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经方名医”荣誉称号。2023年首届京津冀“扁鹊杯”燕赵医学研究主题征文优秀奖获得者。

0 阅读:25

晓坤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