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资金神秘蒸发,中国高铁修1000公里的钱,在美国却连图纸都印不完,制度神话的造价单有多荒诞?
大部分媒体认为西方个人主义虽强调个人利益优先,却能自动达成最优社会效益,这都是制度的力量,因此西方官员才能尽职尽责工作。马斯克的反腐行动揭开了制度背后的遮羞布。西方媒体的笔下,体制的神话还能延续多久?

加州高铁项目堪称美国基建腐败的典型案例。2008 年该项目通过民众公投,第一阶段计划从旧金山到洛杉矶,总长约 795 公里,预算 330 亿美元,承载着美国高铁零突破的期望,受到众多政客关注。奥巴马任职期间也大力宣扬要以此为契机布局全美高铁网。

但项目启动后问题频出。大量时间和资金消耗在行政管理环节,如成立高铁管理局、招聘高薪高管(年薪高达 50 万美元)、进行可行性论证、法律咨询、环保评估等,仅法律咨询或环保评估就动辄花费数百万美元。
项目启动几年后仍在进行可行性研究,费用高达几十亿美元,最初预算也被证明远远不够。2016 年预算报告显示第一阶段费用预计涨至 640 亿美元,近乎翻番。
之后,因预算飙涨,政府筹资合法性面临法律挑战,又需新一轮评估和法律咨询。到 2024 年,预算已上涨到 1062 亿美元,是最初计划的三倍,而加州政府已投入 136 亿美元,高铁却仍停留在纸面上。

与我国高铁建设平均成本每公里1亿人民币相比,136 亿美元足以建设970公里高铁线路,远超加州高铁项目设计长度。
马斯克嘲讽其为 “世界上最昂贵的空气铁路”。更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启动资金全过程合理合法,无违法犯罪行为,大量资金还花在了法律咨询上,从法律层面看,相关人员拿的钱 “干干净净”。
这与中国对贪腐明确的道德审判不同,在美国,一切都能通过程序找到合法途径,在这种制度化腐败下,大型政府项目成为利益集团的 “金矿”,预算不断攀升,各方都不愿项目结束。

美国官场的战利品制度由来已久,1829 年安德鲁・杰克逊就职典礼就陷入混乱,其在选举时封官许愿,支持者闯入典礼要求兑现承诺,这种买官卖官行为竟被解释为 “民主的热情”。
美国参议员威廉・马西将官职形容为 “胜者的战利品”,此做法延续至今。
殖民时期从欧洲传入的战利品制度,在两党制明显的美国政坛,随着政党交替,官职被当成战利品,官员选聘标准沦为与总统关系和对选举贡献,严重影响政府专业性和廉洁度。

随着美国城市发展和经济活动增加,对政府公共服务要求提高,公民对公务员制度改革呼声渐高。
1883 年彭德尔顿法案开启以业绩为基础的公务员评估和管理体系,但美国管理专业官员体系经验仅 120 多年。同时,美国根深蒂固的政治献金制度,使企业通过赞助政客选举干预政策制定,与政府高官形成利益共同体,即政商旋转门惯例。
这导致大资本借助政府权威为自身谋利,如加州高铁项目,国库沦为取款机。

从 1940 年到 2025 年,美国的人口从 1.3 亿增长到 3.4 亿,增幅为 2.6 倍。不过,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同一时期,美国政府正式雇员数量从 415 万增长到了 2359 万,增幅达 5.7 倍。这其中还未包括二百多万武装部队以及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国防情报局等保密部门的雇员,以及表面独立、实际依赖美国财政经费运营的外围组织。

照此计算,美国如今的总人口和政府雇员之比为 14 比 1。在标榜小政府文化的欧美国家,财政供养人员占总人口比例普遍高于亚洲国家。
这是因为西方建立专业官僚体系仅 200 年,对监督官员、提升效率和控制官僚集团膨胀缺乏经验,官僚系统与利益集团深度绑定,民众和高层却缺乏感知。
当整个官僚系统已经与社会上的利益集团深度绑定,形成庞大的利益联盟,并且规模越滚越大时,很多美国人仍然沉浸在政府高效廉洁的幻觉之中,毫无警觉,更无法提前做出有效的反应。

此外,西方合法的游说活动,让企业能公开通过金钱左右政策,每年,军工、制药、科技、能源等行业的巨头都会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游说活动,以确保政府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政策。
他们不仅提供政治捐款、赞助竞选活动,还为离职或退休的政客提供高薪职位,让他们在企业内继续为行业利益发声。这种在我国被视为腐败行为,却在美国及西方长期公开存在。

政府效率部所揭露的一桩桩丑闻,让西方政府所谓的高效廉洁形象摇摇欲坠。如果西方政府真如吹嘘的那般完美,却刻意少管事甚至不管事,这种矛盾行为实在难以自圆其说。这充分表明,世界上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万能制度,随着马斯克查账等一系列事件的深入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西方制度的真实面貌。
文章素材来源棱镜Ta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