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失传已久的神秘华夏祭天卍舞,场面震撼,气势磅礴

老丘讲古书 2025-02-08 17:59:44

上篇讲到臧僖伯在面谏鲁隐公时,提到了对于当时的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两件头等大事,就是战争和祭祀。

战争自不必说,生死存亡之道,绝对重要,而祭祀也同样重要。隐公五年九月,仲子的祭庙建成,必须要举行祭天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要表演万舞。

万舞是一种华夏上古时期就有的祭天舞蹈,万字的甲骨文为卍或卐。“万”是加密写法:上半变成直线,下半基本不变。加密的原因,是为了神化王权而严禁传播天文知识、天文图像,史称“绝地天通”。

这个万字符非常神秘,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都有出现过,相传在上古华夏距今七千多年前就有出现这两个万字符,遍布新时期时代中期的华夏全境,后又常见于甲骨文、青铜器等,是华夏独有的天文范畴“北斗七星”设计、用于“斗柄指时”的四季北斗合成符。

后来又根据这个符,设计出了祭天万舞,舞姿模仿这个万字符。

万舞(卍舞)一共分为三段舞姿,第一段舞蹈叫北极天帝顶天立地,舞者佩戴北极天帝面具,模仿北极天帝“帝俊”的第一个造型:双手曲肘上举,两腿屈膝下蹲。

第二段舞蹈叫北极天帝降龙伏虎,舞者佩戴北极天帝面具,模仿北极天帝“帝俊”的第二造型:双手曲肘下按,双腿屈膝下蹲。

第三段舞蹈叫北斗猪神踏罡步斗,舞者佩戴北斗猪神面具,手姿、腿姿模仿作为“四季北斗绕极符”的万字符造型:一手曲肘上折,一手曲肘下折。一腿弯膝上踢,一腿屈膝下折。

万舞分为文舞和武舞,文舞时,舞者需要左手持籥(音同月)的乐器,右手持雉的羽毛,所以又叫籥舞、羽舞,模拟翟雉的春情;武舞时,舞者需手持干戚,就是盾牌和大斧,所以又叫干舞,模拟战斗场面。

在表演的过程中武舞者动作有力如猛虎,感情激情亢奋,节奏感强,动作和姿态的舞美形式富有魅力。文舞者雍容优雅,风度翩翩。整个舞蹈场面盛大壮观,极其震撼,气势磅礴,以此与神交流沟通,以达到娱神和请神的效果。

领舞者需要先后扮演华夏至高神“北极天帝”和次高神”北斗猪神”,头戴面具,上有峨冠,足踩高跷,显得高大壮硕,所以《诗经》称为“硕人”。伴舞者分别扮演华夏众神“二十八宿”星官,围绕领舞者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扮演“北极天帝”的领舞者,扮相类似人形。其他扮演“北斗猪神”、“青龙”、“白虎”、“凤鸟”、“天翟”的舞者,看起来都是鸟兽的形状,所以中古文献描写万舞,常常称为“百兽率舞”,“致舞百兽”。

万舞的三舞姿,决定了伴奏的雅乐必须是三叠曲,同时伴唱的的歌词必须是三叠词。秦汉以后,万舞的三舞姿、雅乐的三叠曲失传,仅剩歌词的三叠诗,即《诗经》。

万舞是华夏舞蹈的根源舞,如果能够把她解密,那就能彻底理解中国舞蹈、音乐、诗歌、戏曲、武术、百戏、杂技等。

按照春秋礼制规定,在各类祭祀典礼上万舞,天子可以享用八佾(音同意)之礼,即舞者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可以享用六佾之礼,即舞者六八四十八人;大夫可以享用四佾之礼,即舞者四八三十二人;士人只能享用二佾之礼,即舞者二八一十六人。

也就是说,万舞者必须为八人的倍数,这样舞蹈才能与“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风”(炎滔薰巨凄飂厉寒)相配。

八音指的是八种制作乐器的材料,他们发出来的音色不同,八风指的是舞者移动的八个方向。

为了确定祭祀那天的万舞规格,隐公咨询大夫众仲,众仲并未直接回答,而是把万舞的礼制背诵了一番,隐公听后最后采用了诸侯的规格六佾。

这段对话看似普通,实则包含深意。

首先隐公肯定对于万舞的礼制是非常清楚的,而且鲁国的创始国君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当过摄政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周王特封鲁国可以享用周王礼制。

仲子作为惠公右媵、公子允的母亲,按照之前的礼制可以用八佾,但是显然隐公并不希望这么做。

隐公当时是在位状态,也想打压一下公子允的地位,所以想降低规格来祭祀。众仲心领神会,把礼制背了一遍,两人一唱一和,就把规格改成了六佾。

因为这是第一次鲁国诸侯祭天采用这个规格,所以左传中用了初献和始用这两个词,看的出来左丘明对这种因为自己的私念,随意违反礼制的做法非常反感。

老丘以为,法和礼都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为统治阶级所服务,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本身并无对错之分。

破或立,也只是统治阶级所能左右,所以如果未处于这个阶层而去讨论这个阶层的问题,这个本身就毫无意义。

简单来说,鸡就应该考虑鸡的问题,怎么能去考虑鸭的问题呢?

隐公五年 - 初献六羽

九月,考仲子之宫,将《万》焉。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