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百病生于气也”

点点健见 2025-04-10 13:21:05

《黄帝内经》提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与“百病生于气”,揭示了疾病发生的核心规律:正气虚损是疾病的内在基础,气机失调是病理变化的关键。中医的“气”不仅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更是维系脏腑功能、抵御外邪的核心要素。

一、气的本质与生理功能:身体健康的要素

《内经•素问·刺法论》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气既是推动生命活动的能量(如心气行血、肺气司呼吸),也是防御外邪的屏障(卫气固表)。

1. 气的生成与分类

气源于先天精气、水谷精微与自然清气,通过肺、脾、肾三脏协同作用生成,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推动生长、温煦、防御与代谢。

【元气】:禀受先天,根于肾,为生命原动力。

【卫气】:行于脉外,护卫肌表,调节腠理开合。

【营气】:行于脉中,滋养脏腑,化生血液。

2. 气的运动规律

气以“升降出入”为基本形式,维持脏腑协调。如心火下降温肾水(水火既济),胃气下降助消化,肺气宣发肃降司呼吸。一旦气机紊乱,百病丛生。

二、气机失调与病理功能:疾病的启动机制

《内经•素问·举痛论》列举“九气为病”,包括情志、外邪、劳倦对气机的破坏或扰动气机致病。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情志过极直接引发脏腑功能紊乱。

1. 情志过激

怒则气上:肝气逆乱致头痛、呕血(如高血压危象)。

思则气结:脾失健运致腹胀、纳呆(功能性消化不良)。

2. 外邪侵袭

寒则气收:腠理闭塞,气血凝滞(寒痹疼痛)。

炅(热)则气泄:汗出过多致气随津脱(中暑虚脱)。

3. 劳倦耗损

劳则气耗:久病、房劳致气虚,卫外不固(反复感冒)。

三、正邪相争:疾病发生的动态平衡

1. 正气不足是发病根本

《内经•素问·刺法论》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强则邪气难侵。例如:脾虚者易感湿邪(如慢性湿疹),因土虚木乘,湿浊内生。

2. 邪气为发病条件

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可直接伤人,但需结合体质。如阳虚者遇寒邪易发病,阴虚者逢燥热易成痨。

3. 两虚相得发病论

《内经•灵枢·百病始生》指出“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强调正虚与邪凑的协同作用。例如:熬夜耗气后外感风热,易成温病(流感)。

四、从气论治:疾病调治法则

1. 补气固本法:参考方药可用四君子汤(气虚)、补中益气汤(中气下陷)。也可运用针灸足三里、气海穴,培补元气。

2. 理气调机法:如气滞可参考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气逆参考苏子降气汤降逆平喘。

3. 祛邪护气法:外感表虚证(桂枝汤)调和营卫,兼顾扶正祛邪;湿热证(三仁汤)利湿不伤阴,防气机壅滞。

五、现代生活警示与误区辨析

1. 情志病与气机失调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导致肝郁气滞,引发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印证“忧思伤脾”理论。

2. 生活方式与气耗

久坐致气滞血瘀(颈椎病),熬夜耗气伤阴(失眠),需顺应“形劳不倦”原则。

3. 误区警示

并非所有病皆因气虚,如外感实热证(如肺炎)以邪盛为主,需清热泻火,非单纯补气;补气需辨证,如实证(湿热)忌用补益,防“闭门留寇”。

六、结语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揭示了疾病发生的内在本质,强调正气是生命防御的核心,气机调畅是健康的关键。中医通过调节气机、扶助正气,实现“治病求本”。现代人需重视情志调摄、起居有常,以“治未病”理念维护气的平衡,方能抵御百病。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以上提及的方药,仅供参考和学习,如有不适,找专业医生辨证施治。



1 阅读:35

评论列表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3
2025-04-13 17:30

哇.中医好历害的生于气。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小和尚、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雪尘、390155483、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wQ、 哆啦A梦、蓝染惣佑介、 人生几何、 观海听潮、 冷℡夜、在梦里)。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

点点健见

点点健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