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幽冥深远、求本溯源

文化老子 2024-05-05 03:40:20

☞开启思维上的真知灼见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义:(道多指客观规律、因果规律、真理真相、真知灼见在头脑中如实的反映,也可以理解成胸有成竹心思先到的意思;文中的道指万事万物的本源及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根本核心、我们通常简称规律。)总论:道是可以讲的;讲道的人和想听道的人所认为的道有可能不是同一个道,即便是同一个道双方的理解通常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事物可以被命名,一物多名、多物重名也很常见。人类没有给事物命名的时候天地就已经开始运转了,名字是人类为了理顺事物之间关系所使用的辅助工具。无欲心静智慧可通神、看问题会更深刻;有欲心乱、智慧容易被蒙蔽看问题通常抓不住重点。两者都是心脑思考得出的结论。多次的思考分析探索是能找到真理真相的。详解: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描述的,道有多种多样、与人交流时要明确当下所说的道是哪种道,出自不同的人口中的道不见得就是指同一个道;事物是可以被命名或叫出名字的,而重名现象也是非常普遍的,和人沟通一定要清楚目前所说的名字是具体指哪种事物,时间、地点以及所倾诉的对象、所涉及到的三者只要有一个不同,即便是出自同一人之口说出同样的话叫出同样的名字也未必见得就是指代同一事物。这是因为人类诞生以前天地就已经开始运转了;人类出现以后为了改善生活质量传授经验,方便学习记忆和交流以及理顺事物之间的关系,启迪人们的智慧看清真相,从人类的角度给事物取的名字而已,所有事物的名字都是人取的,这就面临着一个事物可能会有多个名字和多个事物会重名这两种常见的现象,名字是从人类角度维系和区分了万物之间关系的纽带,而名字中最常见最直观用的最多的便是在血亲关系中。有时候我们说出不同的名字代指同一个人事物;有时候我们说出同一个名字代指不同的人事物原因就在这儿。(理论层面)一个人如果私心杂念越少、心愈平静、思虑越纯正、思想越集中、越是无欲无求心神安定时,自己的觉察感知力灵性智慧往往是最佳的状态,仿佛有一种旁观者清的气定神闲,在这个状态下分析问题,越容易发现事物的核心本质以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私心杂念越多、心愈浮躁、思虑就不纯正、思想越难以集中,欲望不熄心神涣散,人的觉察感知力灵性智慧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想问题就不会透彻、往往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造成当局者迷,让人产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困惑。(如实观照)这两种情况都是源于心脑思考得出的结论,都是思考的产物,观察事物的心境心态、思维角度和思想境界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会有所不同,将不同的看法进行多次分析与抉择,就会导致不同的言行,不同的言行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所有发生的结果都必然有其原因,真正有智慧的人看得懂事物发展的趋势、也分析的出来事物产生各种结果的原因所在;(实践层面)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在发现现象之后要克服重重困难甚至走不少弯路才会找到真相。

  解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很多人不论读没读过《道德经》都对《道德经》的开篇都耳熟能详,“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绝大多数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句子,说熟悉是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听到过,说陌生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只是浮于表面不解深意。像这样的句式佛家经典里也经常出现,我这里也简单的提一下,像《金刚经》上广为流传的话:“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是不是和《道德经》的开篇很像?是不可说不可名、用语言表达不清的意思吗?不是的,恰恰相反,是可以说的清道的明的,如果是说不清道不明有可能是词不达意,也有可能是不明真相,也有可能是因思想不在同一频道导致的交流不畅等诸多因素,很多人都会想到语言是有局限性的对不对?一提到“局限性”就认为是模糊性、不确定性,没错这是“局限性”的一层含义,其实“局限性”好比是一个圈,圈外是模糊性、不确定性,可圈内呢?意味着什么?不正是精确度、确定性吗?“局限性”里所蕴含的精确度和确定性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这才是沟通交流的意义所在。还有就是所有语言及文字的表达都会牵涉到名与相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名字与物相、真相表述之间的关系,所有人、事、物的名字都是人取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既然所有事物的名字都是人取的那么就会导致两个问题,其一就是同一个人、事、物极有可能会有不止一个名字的现象,其二就是多个人、事、物会重名的现象。这其实是说人们对人、事、物的认知与名称之间的关系。同一个人、事、物,不同的人对它的称谓可能不同,比如“真理”这个词,信佛的人叫佛、信道的人叫道、信主的人叫主、科学上也叫客观规律,对同一事物的称谓不同而已,再比如说一个上有老、下有小中年的男人,父母 对他的称谓是“儿子”,爱人对他的称谓是“老公”,子女对他的称谓是“爸爸”;不同人口中的“爸爸、妈妈、儿子、女儿、老公、老婆”是指同一个人吗?也许大概有可能、然而未必不见得。人们交流探讨一个人、事、物必然是用名字来代替,而名字都是人取的,所以我们常见到同一个人、事、物有多个名字和多个人、事、物会重名的现象,因此我们要明白语言有精确性也有模糊性,有时候也会集精确性模糊性于一身!一定要清楚语言的局限性所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更多的是在说沟通交流完全同频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人类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人类是在哪个时间段出现的,比某些事物晚多长时间,比某些事物早多长时间,人类出现后对这些事物的称谓是什么,人类给事物命名是为了理清楚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相生相克关系、时间顺序关系、空间位置关系等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是说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心境、什么样的思想境界、什么样的思维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就容易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程度就会不同、是浅尝辄止还是求本溯源、是停留在表面还是挖掘本质!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怎样做才不会轻易被迷惑?唯有无欲!什么叫无欲?诚心净意无私心杂念就叫无欲!什么叫无欲观其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应物变化如若能做到不带偏见执着、了无牵挂活在当下制心一处,那么智慧容易开启极其有助于看清事物的核心所在,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越清净、心境越静、思虑就越加深远,这就是无欲观其妙!也可以说是“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表面上都是用同样的方式方法观察和思考问题,因为用心的层度和思想境界的不同,所以观测到的层面也会不一样,也就是“以理都观、用心别见”;看清事实真相的诀窍在于心无旁骛做到专心致志,而一旦有所顾虑,则是因为被其他事情分神,凡是被其他事情分神内在智慧往往被蒙蔽,因此庄子说:“其巧一也, 而有所矜, 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后曾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然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无碍智、自然智自然现前”也于此吻合;禅师茶陵郁曾说:“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意思也是说要清除心灵的杂念尘埃,智慧之光才会涌现,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当一个人越放松,越不偏执于条件、结果,结果反而越好,一旦过于偏执于某些因素,人的智慧往往被障碍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无心生大用,有物不神通。”常言道:“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是说同样的观察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很正常,就算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在不同时期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很正常,心态心境、思维角度、思想境界不同观测到的层面就会不同,更何况很多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之中。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这个字本身含有深奥神妙难捉摸的意思,但是这里又不能直接翻译过来,否则给人一种话说完意思却没有表达清楚的感觉,我们应当再进一步深挖为什么是深奥神妙难捉摸的意思?我这里举一个与玄有关例子,“玄关”想必大家都听过,好多房屋都会设置“玄关”,什么是“玄关”?“玄关”又称门厅,是指建筑物入门处到正厅之间的转折空间,东亚传统建筑中具有“藏”概念,玄关是屋外和屋内的缓冲,使屋外与屋内有一定的隔开。也就是说“玄关”起到某种程度的阻挡、遮掩、障碍、隐藏事实真相的意思,“玄之又玄”与“故弄玄虚”里的“玄”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含有一定程度遮盖事实真相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我们是视线上看不到、看不清,还是思想上想不明白、很难想明白,或者能力上做不到、难以做到的都可以称之为“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从发现现象到找到真相往往要克服不止一次的障碍,真相往往被阻挡、遮掩、障碍、隐藏的比较深,往往都是需要不止一次的思考与探索才能发现真相。当然这句话既包含了用什么样的心态心境、思维角度、思想境界构建起来的思维体系来思考问题,也包含了在此类心态心境、思维角度、思想境界构建起来的思维体系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作为自己人生的行为准则!“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格局决定布局、布局决定结局、心态决定成败”是动态的揭示了这句话的含义!“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这一章的重中之重,着重讲开启内在智慧的方式方法和如何做到真知灼见。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调心、安神、聚焦、内求、绽放自性光明、开启自己的智慧。

  思维互动:世间生灵万物、皆有自己的思想,从出生伊始就对世间万物一定的认知,不论自己的认知是对还是错的、不论这世间的万物是否比自己或早或晚来到这世间,生灵万物都一直从事一件事:趋吉避凶!而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们对这一目标的实现如饥似渴,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必须主动或被动地认知了解相关事物特性及运行规律,要想正确的认知了解相关事物特性及运行规律必须正其心把自己的心态、思维、境界修炼好,从而完成自己与万物之间关系的正确定位,只有理清了自己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为自己实现趋吉避凶这一目标的实现,完成“取势”定位的基础工作。

4 阅读:65

文化老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