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提起宋朝,大多数人的印象是经济富裕、军事羸弱。自宋朝与辽国达成澶渊之盟始,历史上就多了个名词,“岁币”。好不容易等到辽国灭亡,结果又被金国来了一场靖康之变,半壁江山失陷不说,还得给金国交岁币。等到蒙古崛起,旧的故事继续重演,唯一不同的就是岁币满足不了蒙古的胃口,蒙古最终灭了宋朝。
就连一个小小的西夏也几乎从未拿正眼瞧过宋朝,一言不合就给宋朝来上那么一下子,弄得宋朝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照例拿岁币解决问题。谁能想到就这种表现的宋朝竟然还获得了一个国家的“真爱”,上赶着求宋朝收其当小弟?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宋朝竟然会频频拒绝。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这其中的故事。
宋朝中期形势图
一、大理为何向宋朝“献媚”?1、内部不太平
古代的大理国应该不会让人太陌生,毕竟金庸先生笔下多有提及,比如天龙八部中的大理国王子段誉。小说中的段氏大理很精彩,真实的历史亦不遑多让。就在石敬瑭建立后晋的第二年,白族贵族段思平凭借洱海地区两大“白蛮”(高氏和董氏)的强力支持,一举推翻杨氏之大义宁国,正式建立段氏大理国。所谓“理”,有调和各方关系之意,段思平希望大理国和谐且持久。
在大义宁国之前、南诏国之后,云南还出现了比较短命的大长和国和大天兴国,这些政权像五代一样快速更替的原因有很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内部各方势力的关系没有协调好。段思平既有长治久安之念,便有意识地抬高董氏和高氏的地位,当然,这也是封赏功臣所需。然而段思平一死,朝局动荡,原本高氏和董氏互相制衡,结果逐渐变成高氏一家独大。
大理国太祖段思平塑像
宋哲宗时期,高升泰自立为王,段氏大理的传承一度中断。得亏段氏人心尚存,高氏在高升泰死后又主动把王位还给了段氏,新任大理王名叫段正淳。这个段正淳并不像小说中那么风流,相反还有些妻管严,只因他的妻子是高家的闺女。有这层关系在,且高氏实力未损,故而依旧权倾朝野,段正淳几如傀儡。王权衰落至斯,段氏国王也就想着谋求隔壁大宋的册封,以助他们巩固王位。
段正淳死后,其子段和誉继位,和小说中整天莺莺燕燕的段誉不同,段和誉勤于政事、爱民如子,有效提升了段氏在各部之中的口碑。段和誉深知宋理交好才是段氏之本,遂派人给宋徽宗送去各种孝敬,并继历代先王之后仍请求宋徽宗对其册封,要知道这是段氏第十一次申请。或许宋徽宗有感于段和誉的至诚,没有让他像他前面那些大理王一样失望,正式将他封为大理国王。
大理国内部势力错综复杂
2、宋朝是大国
自秦汉始,以汉人为主体的中原王朝成为东亚地区的No.1,引得周边邻国、部族心向往之。虽说宋朝在军事上的表现不如汉唐,但在其他方面还是有些可圈可点之处的,而且宋朝毕竟是华夏正朔,多少还有些大国地位。大理国是像西夏一样的小国,地不过比今日的云南要大上一些,即使面对只剩半壁的南宋,从土地上来说依然只能算小国。
如果从经济方面来说,宋朝放在世界层面来说都是一个字—“强”。抛开农业经济不论,单对外贸易一项就令绝大多数的国家望其项背。至于大理,因地形多山地和丘陵,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主要侧重于畜牧业和农业。出于自身经济发展的考虑,大理不得不积极谋求和贸易繁荣的宋朝友好通商,比如用自己的马去换取宋朝的丝绸。
大理国一带的地形图
从文化方面来说,大理国久慕华风,立国后不久便仿效中原王朝推行科举制,以至于其国贵族子弟大多从小就开始学儒学。他们纷纷以说汉语、写汉字、练书法、吟诗词、诵经典和穿丝绸为时尚。至于宋朝,乃华夏衣冠所在,且其素来重文轻武,孕育出的文化大咖不胜枚举。因此大理国上层很自然地就拥有尊宋朝为宗主国的思想基础。
从军事方面来说,宋朝虽说无法像汉朝和唐朝那样封狼居胥、纵横草原,但是也能先后和辽、金、蒙抗衡300多年。西夏当初之所以能那么嚣张,不是因为宋朝真的打不过西夏,主要是因为有辽、金在一旁掣肘,使得西夏可以借势。大理前面的那个南诏之所以敢和大唐叫板,也是因为旁边有个吐蕃。等到大理来面对宋朝之时,吐蕃早已分崩离析,无从借势。
南诏有吐蕃撑腰
二、宋朝为何会频频拒绝?1、担心惹祸上身
唐玄宗时期,唐朝国力趋于鼎盛,然而原本属唐朝藩属国的南诏屡屡联合吐蕃重创唐军,使唐朝损失惨重。直到唐朝末年,南诏依然时不时就和唐朝叫板。依欧阳修所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当初唐懿宗派军抗击南诏,有一支来自江淮地区的队伍奉命驻守桂林,人数在800人左右。按约定这些人只需守3年,结果朝廷失约,因此激起了著名的庞勋之乱。也就是说事情的源头在南诏。
有鉴于此,宋太祖在灭掉后蜀时,没有听从大将王全斌提出继续向大理进军的建议,而是手持玉斧,在堪舆图上沿着大渡河划线,并表示大渡河以南的土地就不用纳入到宋朝疆域了。此后,这项主张便成为宋朝国策之一,甭管大理国如何示好,宋朝都不愿接纳大理为藩属国,唯恐大理像昔日南诏一样使自己步唐朝后尘。不粘因果的最好办法就是彼此不来往,各忙各的事。
宋太祖灭蜀不入滇
要说宋朝在将大理和南诏相提并论时,眼光确实有些狭隘了,没有因时制宜。不过大理国直至亡国都没有出兵侵袭过宋朝,不知道宋朝拒绝大理到底是对还是错。另外,宋朝最大的外患始终在北边,其国策有“先北后南”之说。在宋朝上层看来,如果接纳大理,必然要分出精力和大理周旋,不利于自己集中力量应付北边之敌。
倘若大理生事,辽国也随之南下侵扰,宋朝就会出现腹背受敌的情况,最后大概率让辽国成为最大受益方。宋朝之所以会和大理通商,绝大程度上只是想着用大理的马补充自己的骑兵部队,从而有更多的实力加固北部边防。宋真宗时期,脱离宋朝的交趾生乱,宋真宗说了一句“若当谨守而已……贪无用之地”,可见不光是大理,宋朝对这些相对比较偏远的地方都是这种态度。
宋朝放弃交趾
2、自身压力太大
大理国历经多代人的努力,终于在段和誉手上如愿以偿,可惜好景不长,仅过了十来年,北宋变成了南宋。接着,宋高宗很干脆地放弃了这个小弟,“今买马可也,进奉弗可许”。不为别的,宋高宗就是压力大,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王朝的生存危机,想当初金人搜山检海,宋高宗一度被迫跑到海上和金人躲猫猫。如果不是因为金人不适应南方环境,宋高宗的结局还真不好说。
等到南宋站稳脚跟,各种呼吁北伐的声音愈演愈烈,然宋高宗并不想北伐,他只求稳,宋金之间遂签订绍兴和议。和北宋时期的澶渊之盟不同,南宋这次是给金国称臣,成为金国名义上的藩属国。纵使牺牲这么大,南宋依旧没有换来长期和平,金主完颜亮亲率60万大军南征,如泰山压顶般向南宋扑来。如果不是金国没多久就内部生乱,这次又得够南宋喝一壶的。
宋朝自顾不暇
宋孝宗继位之后,意在北伐,然耗费巨大的隆兴北伐终以失败告终,宋金之间又签了一个隆兴和议,南宋从金国的臣变成了侄,看似待遇变好了点,可耻辱二字依旧刻在南宋上面。宋宁宗时期,开禧北伐应运而生,其结果是签订嘉定和议,金国从南宋的叔变成了伯,南宋除了岁币外还得给金国赔300万两白银。
随着蒙古和金国开始大打出手,南宋开始和蒙古合力灭了金国,结果因此迎来更强大的蒙古,以至于被蒙古所灭。前有海上之盟的深刻教训历历在目,南宋依然冒着巨大风险联盟抗金,足见金国给其带去的压力和耻辱有多大。同时也间接说明南宋的面临的形势比北宋要糟糕得多,形势越差,南宋就越不敢沾惹大理这个因果。
蒙古攻宋战略
结语由于南宋沿着长江一线构筑的防线比较给力,蒙古迟迟未能得手。不过蒙古那边也是有能人的,提出了从大迂回攻宋战略,试图先拿下大理,然后南北对进。公元1244年,蒙古军经藏地进入大理,享国314年的段氏大理宣告灭亡。有意思的是南宋为此还派使臣前往凭吊,段氏应该感到欣慰,还是悲哀?
欣慰的是宋朝没有忘了自己的“真爱”,悲哀的是宋朝没有对大理再好一些,没有一起抵御蒙古。爱也好,悲也罢,大理亡国的20多年后,南宋亦亡。从大理和宋朝之间的这种关系,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道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实力才是决定态度的先决条件,实力强,自身的底气就硬,他人(国)才有一个好态度。
参考文献:
《宋史》
《云南志略》
《棘古通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