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弱胜强,专门为弱者提供战胜强者的思想武器就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精髓,任正非可以说是毛泽东思想研究最深的一位企业家,在华为创立之初,就是以毛泽东思想为企业文化的,华为这30多年的发展就是一部弱者转变为强者,以弱胜强的传奇历史。

毛主席年轻时
一是农村包围城市。
华为创立之初没有技术,没有资金,开始只能当代理,但是二道贩子的路线总归不是长远之道,面对国内国际巨头的巨大攻势,想要分一杯羹已经非常困难,任正非决定集中全部资金和人力,破釜沉舟以低成本的改装产品攻占农村市场,在外国企业的夹缝中寻求生存。先活下来,再发展。
这个时期华为人也始终坚信技术自立是根本,没有自己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工业独立是一句空话,没有独立的民族工业,就没有民族独立,只有自己能救自己,中国要发展,就必须靠自强。这个阶段主要依靠打“野战”,采取“以农村包围城市”采取人海战术,覆盖农村市场。

农村包围城市
二是坚持艰苦奋斗。
华为人将个人命运和企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败则拼死相救,胜则举杯相庆”是华为的市场工作原则,任正非的办公室有一张简易的小床,他平时跟员工一样在工作期间干活,有时甚至比一般员工的干的时间更长,经常睡在办公室的小床上,这种“床垫文化”成为华为人奋斗的象征。
在内部讲话中,始终强调在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每一个岗位上都可以做英雄。“遍地英雄下夕烟”,推动华为前进的优秀员工都是华为的英雄,没有他们“一把炒面,一把雪”的含辛茹苦,艰苦奋战,就不会有今天的华为,“出水不忘挖井人”华为不会忘记他们。
把艰苦奋斗,英雄主义刻在骨子里,因为任正非明白,技术更新很快,以华为这样没有资源的企业如果不奋起直追,不加倍努力,不比别人多勤奋,那倒闭就是必然。

艰苦奋斗
三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击战
华为在资金,人员,政策扶持等关键资源上都处于劣势,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任正非决定集中内部资源配置和成本,在某一个阶段,某一方面领先对手,占领市场,形成竞争力。华为的优势就是低廉的研发成本,在自己占有的市场中,更新和推进技术,作为狙击新入者的手段,同时通过自我否否定和自我淘汰,强迫产业进步,提高进入者的“门槛”。
这种集中优势兵力打歼击战就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加长长板效应,在某一点,某一方面不断发力,形成规模优势,突破碉堡,从而以局部优势进入主战场竞争。

集中精力歼击战
四是“两弹一星”的气魄和决心
在俄罗斯屡受挫折后,很多人对华为能否打开国际市场,信心不足,但是任正非知道,开拓海外市场是必然的,他说“我们要拿出毛泽东时代中国科学家两弹一星的气魄和决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立和发展华为产品体系。
1997年初,在华为的一位员工,先后花了半年时间攻克俄罗斯市场都不见效果,98年俄罗斯经济陷入低谷,国际同行纷纷撤资,电信业更是几乎停滞。任正非对该员工说”你已经蛰伏快三年了,要出击了,如果有一天俄罗斯经济恢复,华为被拒之门外,你就从楼上跳下去。”该员工硬着头皮答应再苦再难也要完成任务。最后华为以优秀的产品征服客户,实现了零的突破。

导弹精神
五是以夷制夷
2003年思科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起诉华为盗用其源代码,任正非明白,思科的指控是为了阻止华为在美国生根发芽的手段,因为华为的实力已经威胁到思科的地位,但是任正非觉得再不采取措施就不行了,面对思科的起诉,华为一方面积极应诉,接触美国媒体,让大家了解华为,在深圳要求大家讲真话,全面整理研发文件,理清研发整个过程。
同时华为和3Com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因为3Com是思科的死对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任正非太熟了。有美国老牌企业为华为说话,形势必然有所改观。2004年7月28日双方达成最终和解协议,终止诉讼及反诉讼请求。这招以夷制夷的太极推手,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思科
任正非在整个华为的管理中运用的毛泽东思想随处可见,比如“科技高地,战略高地,减少内战,以土地换和平,上甘岭精神,土八路和正规军,游击战术,中央集权,班长战争,以及从四渡赤水领悟到的快速出击,变被动为主动,发表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讲话都在诠释和贯彻深入的把毛泽东思想融入到华为的实际中。

任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