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女孩经常拿着母亲的手机玩游戏,不久前,母亲发现微信支付页面有多次扣款记录,总消费高达14452元,经查,这些消费均为女儿充值游戏的“蛋币”,为此母亲找到记者,要求平台返还充值钱款。
(案例来源:1818黄金眼)
苗女士居住在浙江杭州,与丈夫两人均为企业职工,两人共同育有一女,夫妻工作稳定,女儿懂事乖巧,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据苗女士反馈,几年前女儿被查出患有白癜风,为了给女儿治病,苗女士夫妻两人带着女儿,跑遍全国各地的大医院,可钱花了不少,病情却始终得不到缓解。
前阵子,苗女士刚刚在杭州为女儿找到一处白癜风治疗医院,由于治疗过程极为复杂缓慢,在医生的建议下,苗女士只好陪同女儿一同住院。
看着女儿被病魔缠绕,苗女士心疼不已,在女儿住院过程中,苗女士还承担起辅导女儿学业的重担,每次女儿完成作业,总会向苗女士索要手机娱乐。
考虑到女儿已经异常辛苦,苗女士每天都会允许女儿玩几个小时的手机游戏,不料,前几天苗女士在计算家庭开支时,竟发现微信付款记录中有多次扣款消费。
经统计,这些消费记录从4月5日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30日,刚开始扣款仅仅是几十元,可随着时间推移,扣款数量越来越大,一直到后来的每天扣款几百元,经计算,所有扣款数量达到14452元。
从消费记录上来看,每一笔消费都来自于一款手机游戏,消费明确备注系用来购买“蛋币”,此刻苗女士才恍然大悟,一定是女儿在玩手机游戏过程中,用微信余额来充值所谓的虚拟货币。
为此,苗女士怒气冲冲地带着手机找到女儿,在苗女士的询问下,女儿才将实情告知!
原来,女儿在苗女士的手机中下载了一款儿童游戏,这款游戏主要是为角色升级,并装饰相应的服装,而装饰服装需要花费蛋币,女儿经受不住游戏诱惑,所以才一次又一次的用微信余额充值蛋币。
得知情况后,苗女士气愤不已,当即通过游戏软件中显示的电话联系到官方客服,要求退款,得知苗女士的来意,官方客服表示:所有充值行为均为客户自愿,所以无法为其退款!
无奈之下,苗女士只得联系到栏目组记者,要求与她一同维权,随后记者来到医院,并采访了苗女士的女儿。
据了解,苗女士的女儿目前年仅十岁,对钱几乎没有任何概念,当记者问道“为何要花钱充值游戏币时”,女儿却淡淡的回答道“好看啊”。
紧接着记者问道:充值游戏前有没有进行过实名认证?其女儿回答道:之前我搞了一个游戏,后面的话,我进其他游戏就自动实名认证了。
殊不知,为了所谓的虚拟世界,女儿消费的却是父母为她准备的治病钱,不过这其中,游戏平台充值也存在着诸多漏洞。
苗女士表示:我和他爸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也不过仅仅只有1万多元,而每个月给她治病都需要花费2万,我们两人早已经入不敷出。
为了尽快将苗女士的血汗钱要回,记者随即拨通游戏平台官方客服电话,了解到记者的来意后,官方客户表示:会向上级部门反馈,请耐心等待电话。
那么,此事从法律上应该如何认定?
1.女儿属于未成年人,民事行为应当经过苗女士同意。
民法典第19条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苗女士女儿刚刚10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游戏大额充值不属于与她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行为,其充值行为需经父母追认才能生效。
从目前情况看,苗女士对女儿的所作所为并不知情,所以平台理应退还女儿所充值的钱款。
2.女儿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充值行为效力可撤销。
自付款的那一刻起,苗女士的女儿便和平台构成买卖合同关系,但根据民法典规定,10岁孩子所签订的合同并不能被认可。
所以,该合同应被认定为可撤销合同,好在经过记者的协调,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几个小时后,官方客服打来电话,并同意将这1万多元的充值费退还给苗女士。
3.苗女士应加强对女儿的心理疏导工作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64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作为家长,应当对孩子进行适当疏导,并加强孩子的网络素养,远离与年龄不相匹配的因素。
当今社会,未成年人充值游戏似乎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除了需要家长、学校进行教育疏导外,平台也需加强监管,唯有如此,才能彻底杜绝这种不良现象。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