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打到新疆时,忽然冒出百余清兵,他定睛一看,顿时痛哭流涕

茅舍品史 2025-04-05 16:41:19

1876年,64岁的左宗棠打到新疆敌占区时,忽然冒出一百来个衣着破烂的清朝官兵,异常激动地冲向他。左宗棠定睛一看,不禁痛哭流涕。

这群清兵为首的,正是“失踪了”很久的总兵何琯。那是15年前,即同治四年,虎视眈眈的阿古柏势力觊觎南疆与北疆地区很久了,他率兵攻占了许多地盘,下一个目标即将是巴里坤。

巴里坤处于连接南疆与北疆的咽喉地区,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朝廷派遣驻守在甘肃张掖的总兵何琯,带领着一千多人前去守卫。

这一带山连山、海拔高,气候恶劣,土地贫瘠,再加上阿古柏及其手下凶残无比,因此出兵巴里坤必然是九死一生的事情。朝廷之所以选择何琯,是因为他没有任何背景,全凭借着军功从一个小兵干到了总兵。

与许多自带金钥匙的总兵不同,何琯特别推崇前辈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说法,因此二话不说,在进行了短暂而高效的准备及战前动员后,用最快的速度到达了巴里坤。

兵贵神速,此时只有阿古柏的一些打前站的零星部队,何琯率领部下,三下五除二将他们收拾得干干净净。

何琯带领着兵士,一边安营扎寨,一边巩固城防。阿古柏看到巴里坤固若金汤,也放慢了进攻的步伐。恰好在此时,甘肃肃州等地区发生了回民起义,何琯等人的后路完全被前断,与朝廷也失去了联系。

当时的大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太平天国残部与捻军联合,依然控制着不少地盘,西方列强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想分得一块肥肉。

因此,朝廷没有实力,也没有精力顾得上何琯这支西进的孤军,在失去了联系之后,别说救援或者寻找了,几乎所有人都将他们忘了个一干二净。

再说何琯等人,此后面对阿古柏势力的数次进攻,一次次将敌人击退,自身即使遭受了再大的损失,也宁死不肯投降。

阿古柏自知碰上了难啃的硬骨头,有意避开了巴里坤地区,因此,纵使南疆北疆许多地区陷落,该地依然保持大清旗帜不倒。

没有粮食,没有后援,何琯就带着部下开荒种粮,上山打猎,硬是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荒芜之地,战天斗地,开掘了上千个坎儿井,颇有“塞上好江南”的样子。

就这样,何琯等人像沙漠中的仙人掌一般,苦苦支撑了十五年时光。不少人战死、病死,昔日的一千多人变成了一百多人,但唯独不变的,是赤子之心,是家国情怀。

这天,正在田地中耕作的何琯等人看到了大军前来,他们立即按照预先的方案,迅速进行集结,拿起武器准备反击。谁知,很快探子来报,大军竟然身穿清朝军服,最前面骑着马的将军抬棺出征,好不威风。

何琯内心无比激动,这么多年来,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来了朝廷的大军。虽然他并未接到任何通知,但看这大军的规模及架势,必定是彻底平定阿古柏叛军的。

何琯匆匆整理了下已经破烂不堪的朝服,带领着如同叫花子一般的手下,三步并作两步,赶紧出城迎接,远远地就哗啦啦跪倒一片。

左宗棠差人问清楚了情况,得知眼前这群“叫花子”,竟然是朝廷15年前派出的正规部队,领头的还是堂堂的总兵,他们孤悬海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为朝廷守护住了战略要地巴里坤地区。

左宗棠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亲自下马,躬身扶起了何琯,并示意身后的兵士们快快起来。随后,左宗棠紧紧握着何琯的双手,反复地说道:“这么多年,苦了你们啊!”

有左宗棠大人的这句话,何琯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两行热泪从布满沧桑的脸上滑落,身后的其他人也泣不成声。

左宗棠率领大军进入了巴里坤,当他看到昔日的荒漠变成了水草丰沃,千里良田,甚至还有数不清的坎儿井时,更是对何琯等人钦佩得不得了。

左宗棠大军在巴里坤得到了很好的休整,就要向南疆与北疆的阿古柏反动势力发起致命一击。在最初的作战方案中,何琯等人依然负责留守巴里坤,左宗棠想让他们尽可能地多调整,不再受战场厮杀之苦。

不过,何琯及手下一百多个兵士,却异常坚定地向左宗棠请求一同出战,甚至不惜划破右臂用鲜血写了请战书。左宗棠不好再拒绝,只得同意带上他们。

在征战南疆和北疆的战役中,何琯及一百多兵士充分发挥对当地地形熟悉的优势,既当起了大军的向导,又成为作战的急先锋,为左宗棠大军彻底荡平阿古柏反动势力,彻底收复新疆的大片领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惜的是,战场上刀枪是不长眼睛的。这一百多人中,最后活着回到内地的,不足十之三四。不过,他们作出的丰功伟绩,永远留在历史中,熠熠生辉。

0 阅读:4
茅舍品史

茅舍品史

解读古今故事,品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