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远征军女兵活着走出野人山,廖耀湘得知后大感惊奇,连忙接见

茅舍品史 2025-04-04 16:34:40

1942年,廖耀湘听说远征军有一个女兵活着走出野人山,大感惊奇,连忙接见她,并率先对她敬礼,还邀请她到自己家里做客!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桂英和几个在贫女院长大的女伴一起参了军,部队长官听她们在贫女院学过护理知识,就把几人分配到了国军新二十二师的野战医院。就这样,刘桂英成了一名战地护士。

日军的侵略不仅为攻城掠地,屠杀百姓,更为掠夺资源。同时,为阻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援助,全民族抗战伊始,日军就把中国全部重要运输通道全部切断,掌控手中。

然而,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1938年8月,由二十万中国军民修建的滇缅公路正式通车,从此,国际社会援华物资基本经由滇缅公路运输。

彼时,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正打得火热,日军无暇顾及滇缅公路。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出兵缅甸,才见识到了滇缅公路的巨大作用。

1942年3月,日军攻占仰光,彻底控制滇缅公路。国民政府得知,立即派出十万精兵组成远征军入缅与英美联军协同作战,意在夺回滇缅公路,保卫大西南。

这十万精兵中,就有刘桂英所在的新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刘桂英跟随野战医院转移,来到缅甸前线救死扶伤。

起初,战斗进行十分顺利,滇缅公路几乎被远征军收回,可英美联军出于对本国利益考虑,与远征军“若即若离”,最终导致战斗陷入被动局面。

见英军打算回国,美军打算向印度进军,日军决定“乘胜追击”,把远征军归国通道切断,企图将他们困死在缅甸。杜聿明得知后,命令部队翻过野人山,由此绕道回国。

野人山位于中缅边境,山上树木遮天蔽日,野兽成群,蛇虫遍地,据传还有野人出没。杜聿明决定翻过野人山,也是无奈之举。出发前,杜聿明曾对战士们说:“就是死,也要死在离故乡最近的地方!”

进入野人山,战士们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森林,到了夜晚,昆虫走兽全部出来,稍不留神就成了它们的口中餐,有的战士受不了这样的环境,常常哭着抱怨:“早知道被鬼子打死,也不遭这罪。”

男兵尚且如此,更何况刘桂英等一行女兵了。为确保安全,刘桂英、何珊、笑春、孙月霞、王苹结伴而行,跟在队伍后面徒步前进,一路上,战士们也对这5名护士照顾有加。

连续走了十几天之后,刘桂英等人撑不住了,断粮不说,野人山也到了雨季,每天都下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会爆发山洪,有一次,刘桂英曾目睹她前面一个班的战士被洪水冲走。

一个月之后,部队已经弹尽粮绝,各类传染病肆虐,饿死的、病死的战士不在少数,杜聿明下令各连队可以吃战马,喝马血,可他不知道的是,下面有的部队连皮鞋、皮带都吃光了。

刘桂英等5名护士也被折磨得不成样子,她们每天都能从身上扯下一大把蚂蟥,生理期时,蚂蟥闻到血腥味还会循着私处钻进体内……除此之外,野人山上各类蛇虫也有剧毒。

笑春就是5人中因为蛇毒发作牺牲的,被毒蛇咬伤之后,虽然刘桂英等人对她进行了急救,但因为缺少蛇毒血清,笑春几天后感到身上越来越没有力气,最终毒发牺牲。

刘桂英等4人悲痛欲绝,但想到笑春离世前渴望回家的眼神,她们又充满了力量——带着笑春的信念,爬也要爬回家!

可天不遂人愿,笑春牺牲不久,孙月霞感染了瘴气,发起高烧,最严重时,孙月霞的中枢神经系统彻底紊乱,大声喊叫,乱跑乱跳成了常态。

为不传染他人,一天,孙月霞在清醒时穿戴整齐,走到悬崖边纵身一跃……半个月后,王苹也感染了瘴气,与众人隔离。一月后,据赶上来的战友称,他们发现了王苹爬满蛆虫的尸体。

原来5人的队伍只剩刘桂英与何珊两人了,在刘桂英心中,何珊是她们的定盘星,不仅是工作中的护士长,更是生活中的好大姐,只要有何珊在,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两人走着走着,遇到了刘桂英的男友,本以为男友已经牺牲的刘桂英喜极而泣,她高兴地对何珊说:“我们三个一起走,保证能走出去!”

可几天后,何珊也不对劲了,她一直拉黑便,发高烧,最后虚弱得需要别人抬着走,直到一点也走不动。何珊在刘桂英耳边交代了几句一定要回家之类的话,就牺牲了。

刘桂英与男友已经麻木,流不出一滴眼泪,只知道沿着有白骨的方向往前走。此时的野人山,白骨累累,蛆虫遍地,散发着阵阵臭气,活像一座人间炼狱。

不知过了多久,刘桂英与男友终于见到大部队营地,他们活着走出了野人山!事后,刘桂英才知道她是唯一一个活着走出野人山的女兵,廖耀湘听说了之后,感到十分震惊,亲自到部队慰问刘桂英。

廖耀湘恭敬地向刘桂英敬了个礼,对她说:“你是个大英雄!一定要跟我走,到我家去,我请你吃饭!”

“长官,我可不是什么英雄,我就是一个小兵……吃饭就不必了,我是为我的战友活着的……”刘桂英擦了擦眼泪,坚定地说。

野人山那段经历铸就了刘桂英钢铁般的意志,让她在后来的生活中一直保持着豁达、开朗的心态。后来,刘桂英到安徽定居,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于2021年病逝,享年102岁。

0 阅读:15
茅舍品史

茅舍品史

解读古今故事,品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