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洛水为誓,不讲诚信,诛杀曹爽三族

隐真历史 2024-10-06 21:39:12

司马懿指洛水为誓发生在公元249年,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拜谒魏明帝,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司马懿趁机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关闭城门,占据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在与曹爽的对峙中,为了劝降曹爽,司马懿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传话,说只是免去曹爽的官职而已,并指着洛水发誓。曹爽最终相信了司马懿,放弃抵抗,但后来司马懿却违背誓言,以谋反罪诛杀了曹爽三族。

司马懿破坏了政治契约的公信力。在古代誓言、承诺等具有契约性质,是维护政治秩序和信任的重要基础。司马懿不讲诚信行为,使得之后的政治人物对誓言、承诺的信任度大幅降低。人们为了权力可以随意违背自己的誓言和承诺,道德水准大幅下降。

司马懿的行为让人们对诚信产生了怀疑,无论是统治者与臣子之间,还是臣子与臣子之间,信任不复存在,政治局势更加动荡不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很大程度上与信任的缺失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强调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司马懿的行为违背了儒家所倡导的“信”“忠”等道德观念。他的所作所为给社会树立了一个极坏的示范,人们不再对道德规范有敬畏之心。自司马家之后,弑君篡位、背信弃义等行为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社会风气日益败坏。

司马懿不择手段夺权,引发了社会上功利主义的盛行。 司马懿的洛水之誓事件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阴影,人们对权力的争夺充满了恐惧。在一些古代小说和戏曲中,权臣的形象往往被描绘得阴险狡诈、冷酷无情,反映了人们对权力的恐惧和不信任。

0 阅读:24

隐真历史

简介:从另外一种视角还原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