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之子,对越反击战中,冲进敌人阵地,大声呐喊向我开炮!

诗兰谈过去 2024-10-03 03:58:42

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中,有许多英勇无畏之士,李德生将军的儿子李和平便是其中一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李和平以无畏的精神冲进敌阵,并发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豪言。这种英勇从何而来?又是什么让他在革命的道路上坚持不懈?

李和平的出身显赫,其父李德生可谓赫赫有名。李德生出生于河南新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便投身革命。在抗日战争中,他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奋斗,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时期指挥的上甘岭战役中,李德生更是功不可没,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荣升为上将。

按理说,作为将军的儿子,李和平应享受优越的待遇。然而,事实却与之相反。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李德生以身作则,带头节衣缩食,拒绝了政府的各种补助。这一切无疑对李和平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学校,李和平和同学们的生活水平截然不同,尽管同学们有时能吃上白面和肉,他的伙食仍是玉米菜糊糊和玉米面馒头,只有每个月用自己零花钱买的红糖馅月饼可算是小小的奢侈。

初中毕业后,李和平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参军。尽管是将军的儿子,但他在部队中的经历却并不顺利,四年半的时间里,他才成为一名党员,得到提拔。李德生严格要求儿子,决不允许他因父亲的身份而享受特权。即便是大学恢复招收工农兵大学生时,李德生也坚决否决了将李和平推荐上大学的提议,这一切源于他对公平正义的坚持。

李和平并没有因父亲的严格教育而产生埋怨,反而在父亲的英雄故事熏陶下,心中燃起了成为一名英勇战士的愿望。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李和平抓住机会,奋不顾身地参加了战斗。尽管有些父母不愿意将孩子送往战场,但李德生与李和平却义无反顾。

当时,十二军军部考虑将李和平调到司令部做参谋,但李和平和李德生都坚决拒绝,李和平渴望亲临前线,为此他多次请战,还写下了血书。上级感受到这个年轻人的决心,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李和平跟随十二军三十六师一零六团奔赴前线。在那里,他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但并没有减弱他的斗志。每当有任务时,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毫无顾虑地把个人安危抛在脑后。

在一次进攻任务中,李和平已是副团长,但他主动申请加入主攻队伍,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在取得初步胜利后,越军很快重整兵力,企图夺回阵地。得知其中有李和平时,越军士气高昂,纷纷叫嚣着要活捉他。在危机时刻,李和平冷静应对,迅速指挥战士们躲入防御工事,同时发出信号给炮兵:“向我开炮!”

这一决定充满风险,炮火可能波及自己,但李和平毫不犹豫。随后,炮兵迅速展开行动,猛烈的炮火瞬间覆盖了敌军阵地,出乎越军意料。李和平的果敢行动不仅保住了阵地,也为战士们赢得了时间,最终打退了敌军的进攻。

战后,李和平带着伤回到家中,他并没有对当初的决定感到后悔,反而为能为国家和人民付出感到自豪。

李德生与李和平的父子关系,不仅是名将与英勇战士的传承,更是对国家忠诚的体现。李德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指挥才华令他声名显赫,而李和平则在战场上以自己的英勇书写了新的传奇。

上甘岭战役的残酷堪比任何战役,敌人向我军阵地发射了三十余万发炮弹,数百枚炸弹,试图摧毁我军防线。但面对猛烈的攻击,李德生指挥的部队坚守阵地,战士们在战斗中毫不退缩,始终保持着必胜的信念。李德生临危受命,带领十二军增援,与十五军共同抵挡住了敌军的攻势,经过四十三天的恶战,最终将敌军击退。

尽管战功赫赫,李德生却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一直心系国家和人民。正如他所言,不愿与其他部队争功,体现了他作为将军的高尚品质。李和平在继承父亲英勇精神的同时,也践行着为国奉献的理想。

李德生与李和平这对父子的故事,深刻展现了何谓“虎父无犬子”。他们不仅在不同的时代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更通过自身的经历传承了红色精神,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努力。

0 阅读:61

诗兰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