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印之间的关系,似乎陷入到一种怪圈之中,而在这段时间印度也给中国改了称呼——“敌对国家”,并准备采取一系列不友好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必然会对此举付出代价。
前不久印度管媒发布一条消息:
凡是印度企业与巴基斯坦、中国等“敌对国家”的有合作来往的的,将不用再接受印度的审查,以后将一律不准参加国内的任何商业活动。
直白来讲,就是凡是与中巴两国有商业贸易往来的企业必须登记在册,且必须接受印度官方审查。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所指的远不止印度企业,包括在印度的外资企业,如果与中巴企业之间存在商业往来就必须接受审查,否则将不被允许在印度从事商业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印度与巴基斯坦长期存在争议,印度将其定义为“敌对国家”无可厚非。但是他们无缘无故将中国添加至这个名单中,确实让人始料未及。
对于这项审查措施,印度官方并未出面回应,虽然没有肯定,但也没有否认。截至目前,印度国内的各大媒体都争相报道了这件事。
不过如果结合当下印度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加强尽管审查一事似乎并不是媒体“口嗨”,反倒像确有其事。
想必大家对20年加勒万河谷事件还记忆犹新,而自此之后印度一改往日态度,开启报复之路。
先是以不正当手段打压在印中企,随后印度又以“国家利益”为由,先后对我国59款应用产品实施封禁措施,拒绝进入当地市场。
随后又过了一个月,印度更是以“安全为由”,但是与印度接壤国家的企业,都必须由印度政府出面参与才允许购买。虽然印度没有点名指姓,但具体是针对谁,想必大家早已心知肚明。
而一直截止到现在,印度的策略一直都是还只是以“限制”为主,到现在的情况却完全发生改变,竟然打上“敌对国家”标签,也就是说如果进口外资商品没有经过印度审查,那今后印度曾经与中巴具有商业往来的企业,或许在以后将会被停止一切商业活动。
其实早从今年中旬开始,印度针对我国商业、科技等领域颁布了5项规定,凡是在印度建厂的中企,其中印度资本持股比例必须在70%以上;其次企业中像CEO等高级管理人员必须由印度人担任;第三所有中巴外资企业的供应商必须是印度本土企业;第四外资企业入驻印度必须与印度合。
而印度此番操作无疑也十分明确,只要中巴企业前往印度发展,那大部分利益必须由印度赚取,直至该外资工厂彻底印度化,不然的话就连进入印度资格的可能性都没有。
当然,除了下达禁令方面的限制意外,印度还出台了一系列奇葩法律,对中巴外企变本加厉,不断增加审查与监管力度。
就比如,如果一家中企想要在印度进行投资,就必须提供许多琐碎且复杂的资料文件,一旦其中一项出错,极有可能会进行罚款处理,且犹如无底洞一般。
直白来讲,就是中企的资料一旦出现错误,印方并不会出面及时纠正,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罚款。
而印度之所以选择这样做,无外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印度想借助与中国在贸易以及边境方面的各种问题,来维护自己所谓“强硬”形象,而此番举动对于莫迪而言其实属于常规操作。更何况24年印度将迎来大选,不排除莫迪有拉票的嫌疑。
其二,印度之所以一再排挤中企,无非是想挤压中企在印度的发展空间以此来促进本国企业发展。
要知道,早在24年的时候莫迪就曾推出一项“印度制造”计划。该计划旨在减少对外国进口商品依赖,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发展,而如今该计划已经推出快长达10年之久,效果自然不怎么理想。截至目前为止,印度有相当一部分商品都十分依赖从中国进口。
基于这点原因,莫迪不得不通过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来打压中企发展,以达到促进本国制造业发展的目的。所以过去在印度发展比较强大的中企,自然就成了莫迪此次打击的头号对象。
不过无论怎么说,印度对我国企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实际已经远远超出经济范畴,如果一旦将地缘性因素考虑在内,到头来很有可能会使印度陷入不利的处境。
毕竟截止到目前为止,全球各国几乎都已经对“中国制造”形成依赖,即便是一直强调想要“硬脱钩”的美国,也很难做到与中国制造断舍离。
既然印度敢率先迈出这一步,那未来必然会付出代价。
江渚蒹葭
所有企业投资,退出敌对国家,防备金融安全
yuan
是敌是友,自行选择,中国并不在乎。
用户13xxx99
既然中国不怕,那就退岀印度市场,难道国内市场不够大吗?主要还是自己企业专坑自己人,所以国人才不选择自己企业的产品。
闲逛的木南
当看到文中提到“早在 24 年的时候莫迪…”,我觉得我穿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