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老是讲“时势造英雄”,可我一直觉得,这话就只对了一半。
要是把英雄当作厉害的表演艺术家,时势就好比舞台,智慧就如同演技,少了哪个都不行。
千古兴亡,就像大浪淘沙一样。英雄之所以诞生,就是把非凡的智慧尽情地用在时势上的结果。
在中国近代,大家老是讲“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可实际上,大家都把另一个超厉害的天才给忽略,这个天才就是周恩来。
在中国革命的历程里,毛主席和周恩来那可是配合得相当好,缺了谁都不行!
其实了解毛主席和周总理名人故事的人都晓得,毛主席和周恩来打小生活的环境与圈子压根儿就不一样。
周恩来出生于吴越文化圈。古越文化有啥特质?你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用十年的时间繁衍人口、积聚物资,又花十年教导民众、训练军队;还有韩信忍受胯下之辱,这些都体现了古越文化的特质。
所以在江南文化里,这些故事对周恩来的影响可深了,不过毛主席就不一样了。
毛主席出生在湖南湘潭,他在那儿接受的文化里一直都有“自强不息”“淳朴重义”这样的内容。而且,在湖南的湘文化当中,舜帝会去体察民情,朱熹努力追求成为圣贤,这些文化都很有特色。
所以,受这些文化影响,毛主席和周恩来二人的性格就有了差异。
周恩来出身于官僚家庭,不过经济状况是每况愈下。他6岁时就被寄养到外祖父家了。
10岁时,他母亲就没了,父亲,得在外头讨生活,他就跟着叔叔过了,后来去南开大学读书了。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农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父亲做些小买卖,有时家里的情况都能达到富农的水平了。
家庭的影响加上从小接受的文化熏陶,使得两个人性格不一样。
毛泽东从小就生活在父亲的“棍棒”之下,所以毛泽东一直都反对暴力,反对封建教条思想。
周恩来长期接受嗣母的教育,变得知书达理,而且很注重仪表,因此特别爱穿西装。
那可不,人都是会变的。特别是在革命早期,那时候动荡得很。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新文化运动里,都渐渐显露出各自在学习上的天赋。他俩可太爱读书了,还都为国家的命运担心着。
周恩来后来曾讲过,他在大学的时候可喜欢文学了,对话剧尤其着迷。不过在古典文学方面,他承认毛主席读的古典文学比他更多、更杂,像古代历史,还有英雄故事啥的更是如此。
革命前,这二人的生活环境和求学环境差别可大了。不过革命一开始,他俩就全身心投入进去了,还确立了相同的志向。
1930年之前,周恩来大部分时间都在上海临时中央工作,毛泽东,则一直在苏区红军的前线奋战。周恩来老早就听闻,毛泽东这人特别有才能,领着队伍打了好多胜仗。
他们早年在广州就有交集,不过交往不深。所以,周恩来在当年12月从上海到中央苏区之后,第一个想见的人就是毛泽东。
周恩来特别细心,跟毛泽东有了短暂接触后,他一下子就敏锐地察觉到,毛泽东可真是个打仗的天才,他的军事才能,比彭德怀他们可强多了。
甚至笃定地认为,毛泽东那可是有着超强军事天赋的帅才,绝不能把他晾在一边不管。
所以,打那以后在红军里,周恩来就有意无意地把领导权让给了毛泽东。一直到遵义会议的时候,原本一直处在最高统帅位置上的周恩来,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放在辅助的位置上,就想把毛泽东这个帅才推到领袖的位置上去。
这也能让人充分看出来,周恩来那是真的识大体、顾大局,他是实实在在地为中国革命考虑,他这种“让贤”的精神特别让人钦佩。
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这跟周恩来善良又大方,以及他自幼所处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联。
有人以前说过,新中国是“毛主席谋划大事,周总理成就大事”。毛主席也曾很谦虚地表示:“在大型国际活动这方面,周恩来比我厉害,他处理各方面关系拿手,解决问题也很妥善。”
这就表明,周恩来和毛主席能够携手相伴几十年,关键就在于周恩来认可毛主席的各种军事战略以及政治水平。所以,周恩来把最高决策权交给毛主席,自己则负责去执行。
【比如西安事变时,周恩来的突出表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想要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这个错误政策,从而去抗日救国。于是,张学良就把蒋介石给“扣住”了,这就是让全世界都震惊的西安事变。
毛主席心里当然清楚,西安事变要是处理不妥当,那后果可就严重得没法想象。
送周恩来去延安的时候,毛主席紧紧握着周恩来的手,都不想放开。他俩就冒着大雪走了好长一段路,毛主席满含深情地看着周恩来,说道:“恩来,现在这全世界、全中国的目光可都聚焦在西安,西安的局势那是相当复杂,你身上的担子可不轻。”
在西安,张学良可着急坏了。
南京那边都觉得张学良这是暴动,是要谋反,就连苏联那边居然也说张学良是亲日派,说他是故意搞军事阴谋的?
张学良紧咬着牙,一下子把身旁的茶杯狠狠地摔在地上,大声说道:“我张学良干这事儿是为了公事,可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不管是天理,还是国法,我张学良哪里做错了?”
咱们是朋友嘛,我特别能理解你。活捉蒋介石这事儿确实是突然来这么一下,但蒋介石的力量可一点没受损。这时候各方的反应就跟暴风雨似的,所以得特别小心才行。要是能劝得蒋介石停止内战,一块儿去抗日,那当然好。可要是劝不动,最后把蒋介石交给老百姓审判,甚至把他给杀了,那就会让日本人更容易把咱们中国给灭了,中国的未来就更没指望了!
张学良“腾”地一下站起来,懊恼地讲:“那我张学良,这不就成了历史的罪人了嘛!”
周恩来抚慰张学良说:“你只要配合我就行。”
23日那天,周恩来跟宋美龄兄妹进行了会谈。
刚一坐下来,宋美龄就满脸不服气的样子,朝着周恩来发问:“委员长这次遭遇危难,你们共产党是怎么想的?”
周恩来也一点都不客气地讲:“这纯粹是蒋介石自己给逼出来的,张将军实在是忍不下去了,这是顺应了全国人民的想法而已,你们说的‘蒙难’,那只是你们自己的说法。”
周恩来的一句话可把宋美龄气得不轻,宋美龄一下就站了起来说道:“张学良明摆着就是劫持领袖嘛,这种事儿在历史上还少吗?”
周恩来皱着眉头讲道:“从古至今,所有的叛乱,无非就两种情况,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地位。你们倒是说说看,张学良跟你们要过钱吗?还是索要官职了?你们把这叫做‘叛乱’,这纯粹就是污蔑。你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简直是又浅又蠢!”
宋子文在一旁惊得不行,他老早就听说周恩来特别好打交道,可今天怎么就这么盛气凌人。
他赶忙出来打圆场:“周先生,是何应钦他们非要闹,我们跟他们可不一样。”
周恩来接着讲:“你跟蒋夫人忙这忙那的,你说说看,哪条法子能把蒋先生救出来?你们南京要是还想接着打,我们可不怕,都已经陪着打了十年了,再陪个十年又能咋的。”
周恩来就说了一句话,这可让宋美龄和宋子文窘得不行,之后就再也不敢吭声。
原来,周恩来之所以这么说话,就是想说服宋子文和宋美龄,好让他们去劝蒋介石。
这一回谈话完事儿了,宋子文惊出一身冷汗,他跟宋美龄讲:“周恩来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难怪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对他那么敬重。”
当晚,在宋美龄的陪同下,周恩来去见了蒋介石。
周恩来走进蒋介石的卧室,蒋介石半躺在床上,伸手示意周恩来坐下。
周恩来说:“蒋校长,一晃都10年没见,您过得咋样?”
蒋介石坐起身来说:“恩来,你以前可是我的下属,得听我的话才对。”
周恩来表示:“只要蒋校长赞同一致抗日,别说是我了,咱们红军都能听你指挥。”
周恩来显然从未改变自己的立场。
蒋介石一声不吭,明显是不想答应。
周恩来接着讲:“蒋校长,我跟您说实话,在陕北那块儿,老是有人大半夜去敲毛泽东先生的门。”
蒋介石把手上的书放下,想听点八卦了,他笑着问道:“咋?”
所有人都喊着要把你杀掉。
周恩来边说着,边做了一个杀头的手势。
蒋介石的脸变得煞白,一下子愣住了。
周恩来接着说道:“但是,毛先生是不赞成的,你能理解毛先生的难处吗?这次过来,毛先生让我给你带个话,希望你看清现在的局势。在中国,不管是谁,要是一个劲儿地搞反革命内战,违背历史发展的趋势,那只会让自己更快走向灭亡。所以,希望咱们能够把矛盾化解了,就把今天当作一个新的开始。”
蒋介石赶忙说道:“非常好,非常好,以后只要我蒋介石还在,就确保中国不会发生内战。”
蒋介石说的当然是空话。
就这么着,周围环境那是惊涛骇浪的,可周恩来特别镇定,一点都不慌乱,他使出浑身解数扭转了局势,最终把西安事变给妥善处理好了。
他特别懂人,也很会交心,就是拿真心去对待别人。这样一来,他就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人民、给同事、给下属,就连敌人面前也不藏着掖着。还有啥比这更能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有人以前说过,周恩来是举轻若重的,所以当不了一把手。其实,这说法完全错。
就周总理的能力而言,完全胜任领导岗位。但由于性格方面的因素,周恩来很早便察觉到,毛主席在决策上有着更大的优势。
伏尔泰讲过,能成为政治家的,可不是靠着有多么厉害的洞察力,关键在他们的性格。这就表明,对政治家而言,好性格可比能力更要紧。
好多同志都讲过,毛主席讲话那叫一个势如破竹,讲大事可厉害。周恩来,讲具体事特别拿手,有条有理的。这两位,缺了谁都不行。
就连一向不怎么夸赞别人的著名学者梁漱溟都讲:“周恩来那可是极其聪明的人。”
周恩来的伟大体现在很多方面,这只是一小部分。周恩来处理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可不止这些。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的同时还兼任外交部部长。他这一干就是好几十年,而且干得那叫一个相当棒。
周恩来是20世纪超厉害的外交家。20世纪那可是风云变幻的,出了不少改变历史走向的领袖人物。周恩来当国务院总理的26年里,老提出特宝贵的治国想法和外交策略。到现在,他的好些建议还在积极推动着中国发展。
周恩来的厉害之处就在于,面对一大堆复杂的问题时,他能很快分清哪些是主要的问题,哪些是需要马上着手去做的。
70年代的时候,毛主席讲过:“没了总理,咱们咋治理国家?根本就没法弄!”毛主席觉得周总理特别操劳,就像周公吐哺握发那样辛苦。
尼克松说过:要是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的火焰也许就燃不起来;要是没有周恩来,中国革命说不定就被烧没了,就只剩下一堆灰了。这就是说,毛主席和周总理那是相互依存,缺了谁都不行。
现在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这与毛主席、周总理等前辈们所留下的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分不开的。
就像人们常说的,前人把树栽好了,后人就能在树下乘凉。
咱们这些后人,心里满是自豪的时候,可别忘了更要怀念前辈,得一直守着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