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钱政——九江先民的秦皇汉武岁月

冯晓晖 2024-01-16 21:21:51

作者:钱政

“九江文史”发布研究九江的文史类文章。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冯晓晖”两个公众号上发布,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本公众号自动回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改过去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另一说48郡),古九江一带属九江郡,郡治在今安徽寿春县,两地相距甚远。

当时七里湖一带从早期部落中心聚落时起应该已出现早期城邑,由于时代久远加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使不少先秦典籍灰飞烟灭存世极少,故无法查出当时作为城邑物化形式的名称和大致范围,所以在历史图集中,秦时九江郡里未能标出古九江的名称。

秦统一图

秦始皇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往全国各地的驿道,这样古九江与秦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联系更密切。那时古九江已有驿道通往东西南北各个方向,据说庐山吴障岭的古驿道秦时已有。据“南康志”、“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秦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左丞相李斯曾陪秦始皇到过庐山上云霄峰,没有驿道秦始皇一行是到不了九江、庐山一带的。

秦始皇下令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这些举措对促进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经济交流,对巩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起了很大的作用。从文化史的角度分析,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对全国共同文化的形成和基于此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确立,对于民族的维系和国家的统一具有特殊的作用。

由于有一系列统一思想、统一文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最终在全国形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的局面。古代正月初一为“元旦”,但“秦建亥为正月”(史记·历书)即以夏朝的十月为正月。“冬至”这一天九江先民过“冬节”,并且传承了先秦以来的民俗、服饰、饮食……等习惯。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首先实行中央集权制,开创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确立的先河,从此古九江先民开始生活在中国最早的封建社会中,虽然这段时间只有短暂的15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如果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首先实行高度封建专制集权制,那么汉朝则对其政治体制进行了不断地完善,从而保证了中华民族夯实牢固的民族核心凝聚的上层建筑基础,随着汉朝疆域的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今天中华民族生存地域的基本核心版图。

西汉疆域图

西汉时扬州刺史部下属的九江郡大致在今安徽北部一带和我们这儿的古九江并无地理上关联;寻阳县属庐江郡在长江以北;古九江的柴桑县在今七里湖一带(另一说在荆林街)归郡治在今南昌的豫章郡管辖。延至东汉,柴桑县仍属豫章郡,郡辖范围大致同西汉时期。

经过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大一统政权先后400多年统治,荆楚、百越和西南夷诸多少数民族先后融合于华夏族,于是华夏族逐渐实现向汉族转化并最终形成汉民族。汉代周边少数民族已开始称华夏族为“汉人”,从这个角度来讲,古九江的先民无论是曾经的三苗、南巢氏、扬越等部族在汉朝时已大多渐变成“汉人”,加上中原地区人口的迁入,从此古柴桑一带成为汉人的聚居地(当时“汉人”并不完全等同于“汉族”之意)。

汉武帝在思想上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在开始阶段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对汉朝周边少数民族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这种思想走到了反面。

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汉朝从西域引进了许多农作物诸如:葡萄、苜蓿、胡麻、胡豆(碗豆)、胡桃、胡蒜……其中有些品种九江先民就有种植。汉朝乐府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乐舞,特别是匈奴音乐“胡笳十八拍”是影响最大最深的一种并广泛传播到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乐器中的笛、箫、琵琶、箜篌、铜钹、羯鼓也随之传入内地。胡人的胡床、胡帐及饮食、服饰也开始在内地流行,特别是胡床的传入一改过去汉人盘足坐的习惯变成垂足坐并延续至今。

东汉疆域图

两汉时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开始创立,两者迅速在全国各地兴起,这为后来九江、庐山寺院、道观的盛行作了极大的铺垫。东汉时彭泽建有安禅寺,这是江西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游庐山,史记中载:“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元封五年)汉武帝曾到庐山上云霄峰,并在三叠泉不远处临涧筑“羽章馆”,正如史记中说:“……过彭蠡祀其名山川”,就在同一年汉武帝设置扬州刺史部等十三部,大约柴桑县始于这一年。

据《鄱阳湖区水文特征》中介绍,鄱阳湖一带发现有一些先秦古宅基、汉代古城址、汉墓群、古陶器采集点、汉代文物出土点……等古文化遗址分布。汉代九江先民不仅传承了先秦以来的各种民俗文化,随着社会物质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其民风、民俗、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元旦,汉初亦如秦制,至汉武帝才改回夏(朝)制,以寅月为正月(今农历正月)。元旦直到民国时才改在公历一月一号。

《可庵遗像记》中讲“古者人子之于亲亡也,至汉以来,乃有画像”,说明汉代已有用画的遗像进行祭拜的习俗。今天仍在采用的十二生肖也是“固皆后汉始有矣”。七夕节在汉代已流行,东汉应劭《风俗通》有“织女七夕当渡,使鹊为桥”。汉代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已是一种通行的节日,例如立秋这天要举行“貙刘”之礼,貙为猛兽名,刘表示杀,用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除夕、寒食节……等不少民俗节日也都源于汉代。

总之两汉以来的中华文化共同体充满开拓进取精神,在学术、文学、艺术、科技、民俗等众多领域精彩纷呈、光彩夺目,其建筑、雕塑、壁画、帛画、汉赋、以及《史记》、《汉书》都在历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农业、医学、天文、计算、金属冶炼、手工业也都有不俗的成就。这使得汉代九江先民沐浴在中华民族早期亮丽的文明朝霞之中。

钱政(作者像)

【读后记】本文为钱政老师撰写的《九江先民》系列的第二篇。该系列包括《浅析夏商周时期的九江先民》《九江先民的秦皇汉武岁月》《三国两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乱时期的九江先民》《探寻五代十国的九江遗梦》《隋唐时期的九江》共五篇。编者配图采用台湾文化大学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1980年版),均为局部图。

浔阳叙话:展示九江文化,讲述浔城故事,品鉴风俗滋味,漫记百态众生。

0 阅读:0

冯晓晖

简介:旅行、摄影、码字,多个职业,多种角色,多一种维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