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强硬的外交部长:等打仗等得头发都白了,连赫鲁晓夫都怕他

览特评历史 2023-10-12 19:20:03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 关注 ”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9年国庆期间,苏联的赫鲁晓夫一行应邀来中国参加庆典活动,受到了毛主席等人的热情款待。

“这是好战行为!是对亚洲和平的挑战!”

身为贵宾的赫鲁晓夫,却突然在欢迎宴会上,将矛头指向了中国此前对美国采取的军事行动。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随即,又陷入了沉默。

“你这么讲,我不认同!”另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在会场响起。

赫鲁晓夫没料到有人会当众反驳他,仍然继续侃侃而谈对此事的看法,他的言词也并不友善。

没想到,此人却毫不畏惧,与他针锋相对地展开了辩论,几番言语较量下来,赫鲁晓夫渐感无力招架。

这个敢于和赫鲁晓夫正面“刚”的人,正是中国新任的外交部长陈毅,在此之前,他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元帅。

而对于这位“元帅外长”,国际上的一些媒体此前早已做出过种种揣测,想知道他将采用怎样的外交态度和政策。

“下马能赋诗”:陈毅从元帅到外长

“弱国无外交。”这是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面临的一个残酷而屈辱的外交状态。

“掌握自己的命运”“另起炉灶”,这是毛主席对新中国外交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

建国后的前几年里,一直都是周总理亲自兼任外交部长,在外交人才无比匮乏的情况下,他不仅从各部门招来了一批人才,还从部队里紧急抽调了一批高级将领。

就这样,从无到有地组建了一支全新的外交队伍,终于令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不过,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周总理同时身兼数职,工作任务实在是太繁重了,常常忙得连轴转,为了减轻他身上的重担,中央决定挑一个人来接任外交部长。

都说外交无小事,这个外交部长的人选自然也相当重要。

毛主席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陈毅,陈毅虽然是部队的元帅,但他本就是半路出家去带兵打仗的文人,是真正的“上马能打仗,下马能赋诗”,相信他定能担当此大任。

对这个提议,周总理也表示充分认可。

不过,陈毅本人听到消息后却有一些担忧,他找到毛主席,坦诚地说道:

“我这人,说话直来直去,干外交工作,恐怕会搞砸啊。”

但毛主席听后却哈哈大笑,回答他说:

“中国需要的,就是一个这样的外交部长。”

见陈毅仍然有些犹豫,周总理也出面做工作,他对陈毅说:“你讲话讲得比我好,有大气势!”

他还加了一句:

“你讲话的这种气势,才配得上新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国威。”

陈毅听后,再无任何顾虑,欣然接受了组织上对他的安排。

1954年起,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协助周总理处理外交等事务,1958年,他正式走马上任,接任周总理成为新中国第二任外交部长。

就这样,新中国的外交队伍里,不仅有一批“将军大使”,如今还有了一位“元帅外长”。

这个消息传出去后,许多外国媒体都纷纷猜测:作为新中国的 “十大元帅”之一,陈毅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指挥有方,建立了卓越功勋。

而当他脱下戎装,来到外交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这位刚毅如山的“元帅外长”又会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和态度呢?

没过多久,陈毅就让他们见识到了自己的态度。

“青松挺且直”:陈毅怒斥赫鲁晓夫

陈毅上任后的第二年,恰逢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国内为此举行了庆祝活动。

10月2日,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应邀来到北京,他刚刚结束了对美国的访问,特意来参加中国建国十周年的庆祝活动。

对“苏联老大哥”的到来,国内自然是高度重视的,不仅特意为赫鲁晓夫一行准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毛主席和周总理都亲自到机场迎接,之后还举办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和会谈。

当然,作为外交部长的陈毅全程参加了这些活动。

宴会现场,聚集了两国数百名高官,气氛既庄严又热烈,足见两国特殊的“兄弟之情”!

可就在双方举杯庆祝之时,赫鲁晓夫却突然语出惊人。

他表示对我国在1958年炮轰金门的军事行动非常不认可,并指责这是“好战”行为,是对亚洲和平的“挑战”!

这番不友好的话语一说出来,在场人员表情各异,有的惊诧、有的愤怒、有的手心捏了一把汗,原本气氛热烈的现场,突然变得寂静无声。

就在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在会场响起:

“你这么讲,我可就不认同了!”

众人循声望去,发现说话的人正是新上任一年多的外交部长陈毅。

只见他表情严肃,双眼似乎在冒火,身上透露出一股杀气,他语气坚定地说道:

“我们的行动是正当防卫,目的在于保卫国家领土完整。”

他的语速不快,每一个字都无比清晰且浑厚有力,赫鲁晓夫不免有些吃惊!

要知道,身为苏联“老大哥”的最高领导人,他早就习惯说一不二,他根本没想到有人会在这种场合当场反驳他,更没想到反击会如此直接。

不知是觉得自己的威严形象受损,急于想挽回,还是有什么其他的想法,总之,赫鲁晓夫开始辩解起来,而他的态度依然如之前一样嚣张,言辞依然不友善。

此刻的陈毅俨然身处真正的战场,面对赫鲁晓夫这个大国的最高领导者,他毫不退缩,而是有理有据地与之展开了辩论。

也许是陈毅军人的血性,让他的每一句话都显得那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赫鲁晓夫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慢慢地,他不仅声音开始发抖,甚至变得语无伦次起来。

“我是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你应该听我的!”

言语交锋几个回合之后,他不惜搬出自己的身份,试图以此来压住陈毅的气势。

但久经沙场的陈毅根本没有一丝畏惧,反而重重地拍打了一下桌面,冒火的双眼直直地盯着赫鲁晓夫,大声说道:

“你是第一书记又如何?我们这是两个党在谈问题吗?”

陈毅更是丝毫不留情面地指出:我们是独立自主的民主国家,你根本无权指手画脚!

赫鲁晓夫闻言气得脸色铁青,但也自知理亏、无言以对,在场的其他人见状,也都有些不知所措,关键时候,还是周总理出来打了圆场,让赫鲁晓夫下了台阶。

但陈毅强硬的作风,还是令赫鲁晓夫心生不悦,没一会儿,他就以身体不适为由,提早离开了现场,并且负气地提前回国。

据说,之后每当提起陈毅这位强硬的中国外交部长时,他都还有点发怵。

经过这次事件,国际上也知道了中国现在的这位外交部长“相当不好惹”,在原则问题上,他态度强硬,不会有任何的妥协。

“相当不好惹”:陈毅说“老子就是想打仗”

陈毅特有的精神风范和浩然正气,常常令年轻的外交官们心生向往,在内部被人亲切地称为“陈老总”。

他以强硬的作风,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留下了许多经典的画面,1965年秋季举行的那场中外记者招待会,至今令人难以忘怀,常常被提及。

当时,中苏关系持续恶化,越南战火不断蔓延,中国拥有核武器引发他国联想。

种种问题摆在眼前,处处弥漫着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感,可以说,中国面临着的外交环境越发严峻。

9月,毛主席大手一挥,亲自做出指示,他说:

“召开记者招待会,让陈老总出面去讲一讲,让世界各国明白中国的立场。”

这无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记者招待会,据记载,当天聚集了来自四十多个国家的四百多名记者,几乎挤满了会场的每一个角落。

身着灰色中山装的陈毅,端坐在主席台上,各国记者显然都是有备而来,连珠炮般地提出各种问题。

陈毅沉着而镇定,面对接二连三的提问,他即兴发挥、妙语连珠,目的就是想让记者们了解中国的立场和态度,并将此准确地传播出去。

在几轮提问后,一位美国记者举手发言,提出的问题却十分尖锐,他说:

“我们注意到贵国发表了一些具有攻击性的言论,有人批评你们的领导人都是好战分子,请问您是好战分子吗?”

随后,这位记者还略显嚣张地问道:

“你们不怕美国打进来吗?”

这简直就是当众抹黑,自建国以来,周总理就率先垂范,外交路线都是朝着有利于和平和发展的方向去的,而且,他的提问明显就带着威胁和挑衅。

面对这种污蔑,在场的其他人也有些紧张,生怕血性的陈老总会怒发冲冠,没想到,陈毅却哈哈大笑起来,他说:

“我们等候美帝国主义打进来,已经等了16年!我的头发都等白了!”

连同提问的记者在内,在座者都被陈毅的气势震慑住了,紧接着,他又说道:

“或许我没有这种‘幸运’能看到帝国主义打进中国,但我儿子会看到,他们会坚决打下去的!”

接着他拍了一下桌子,话锋一转,继续说道:

“请记者不要以为我陈某人是个好战分子,是帝国主义穷凶极恶,欺人太甚!”

末了,他横眉怒吼:

“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销!”

他还特意在“报”字后面加了个“销”字,带有不同的寓意。

要知道,陈毅此时已经是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但他精神矍铄、目光如炬、声如洪钟,一身浩然正气,令在场的人都深深地被这种气势折服了。

那个之前提问的美国记者也灰溜溜地败下阵来,再不敢有任何言语上的叫嚣。

之后,在包括中国台湾、核武器等问题上,陈毅都义正词严地表明了中国的态度,一切都从和平出发,但在原则问题上,我们绝不退让。

这次记者招待会可以说是震惊中外,而身在中南海的毛主席,在听完录音后,也十分高兴,他连声称赞道:

“讲得好!陈老总这个外交部长是个真正的外交部长。”

“更为世界谋”,“陈老总”强硬又幽默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是陈毅曾经写过的诗句。

当时,他被困梅岭难以突围,写下绝笔诗,寄托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自由的向往。

多年后,革命成功,他担任外交部长,面对帝国主义的威胁和叫嚣,他态度强硬,从不退缩,但他内心渴望的从来都是和平和自由。

“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陈毅曾说过:

“围棋、乒乓球、书法、兰花都可以交流,不谈政治,只谈友好。”

在他的外交生涯中,也时常展现出机智和幽默的一面。

大家都知道“兵乓外交”,事实上在此之前,还有一个“围棋外交”。

那是1959年10月,日本自民党代表访华,期间,带队的松村与陈毅多次对弈,结为棋友。

次年,在松村的推动下,日本围棋代表团访问了中国,“围棋外交”推动了中日友好的进程,使得两国得以打破僵局,在1972年终于正式建交。

还有一件趣事发生在1962年,那年初,在中国大陆西北部的核武器和导弹基地上空,一架美国高空侦察机突然闯入,并拍摄了大量的侦察照片。

同年9月9日,它被机动作战的地空导弹部队成功击落,消息传出去后,各国都感到震惊。

在一次记者会上,就有一位外国记者提问:

“中国是用什么方式击落U-2飞机的?是用导弹吗?”

陈毅幽默地回应道:

“我们是用竹竿把敌机捅下来的。”

从而,避免了记者有针对性地“大做文章”。

在新中国困难重重的外交局势下,陈毅用他独特的方式打下了一片外交新天地。

他战略眼光超凡,1969年还提出过一个重大的政策建议,那就是:

“从战略上利用苏美矛盾,有必要打开中美关系。”

0 阅读:27

览特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