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的后期,随着国民党部队的主力在三大战役被全部消灭,国民党已经在事实上输掉了战争,剩下的就只有解放军来涤荡残寇了。
可即便如此,蒋介石却仍然不死心。为了自己的“复国”大业,他早已吩咐儿子蒋经国大肆收集起民间的金银财富,一股脑地搬到了台湾。此外,他还恬不知耻地将国民党视为“中华正统”,为此还私自将数量众多的文物也带了过去。
蒋介石这倒腾文物的飞机跑了很多次,但在最后这一波上,却突然出现了一些意外。
一般来说,文物这种东西,大都是些玉器铜器,字画古玩之类的零碎小玩意。就算是过去故宫里的收藏,体积和重量也不会太大,所以前几趟飞机带的都比较多。
可最后这一次,眼看着解放军大军快要到了,可飞机却死活飞不动。负责押运的官员急得发疯,并大声斥责飞行员,要他不论用什么办法,都得按时起飞,不然军法从事。
这就没办法了,要想飞机能顺利起飞,就必须丢东西下去。可众人在机舱里摸了半天,都是些金贵的小物件,舍不得丢。只有十块看起来很突兀的“大石头”,似乎才是压垮飞机的“罪魁祸首”。
“几块石头能有金银珠宝值钱吗?”飞行员都这么想,就连押送官员也不清楚这几个黑黢黢的大石头能有什么价值,干脆就把这几个石块卸到了机场旁边,随后他们便乘着飞机离开了大陆。
可能就连蒋介石本人,在吩咐搬走文物时也不会想到,这几块样子丑陋的石头,后来竟成了中国的“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陈仓石鼓那几块被蒋介石扔在机场的大石头,如今被一起放进了博物馆,被称为陈仓石鼓。这几枚看似普通的石头,其经历堪称传奇。
一般意义上的“国宝”,都是在出土后马上被保护起来,随后经过继续发掘,将其与一些历史背景及其他文物侧面相互印证,最终确定其真身,因而具有相当程度的历史价值。
但这“陈仓石鼓”却不同,它们首次出土的时代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627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时期。此后历经千年,这十枚石头在无数次战乱中辗转多地,其上镌刻的先秦文字仍清晰可见。可以说,这几枚石头流转在人世间经历了大半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面的每一道伤痕都深深透露着历史的厚重。
陈仓石鼓的首次出现这几枚石头被首次发现,在史料上可以印证为是公元627年。
据说,在当时的陕西陈仓,一名牧羊人第一次发现了这些古怪的石头。几枚玄色大石体积硕大,且都为类似大鼓一般规律的类圆柱体,中间隆起,上面倾斜角较大,下面则较小,像几个巨大的黑枣。
更让百姓们害怕的是,这几个石头上还均镌刻有一种不明的文字,看上去像是天书。于是,很多百姓以讹传讹,将这几个石头认作了从天而降的神迹,甚至还有人带着香来祭拜。
不过,受限于当时的信息传播效率问题,更多的人还是把这几个大石头的传说认为是乡野村夫之间的呓语。几代人之间,国家统治者都未重视过这些莫名其妙的石头问题。倒是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对此比较感兴趣,非常想知道这些“天书”上的文字到底记述着什么,于是很多人又各寻方法将石头上的文字给拓印了下来,供人慢慢研究。
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举家搬迁到了附近的雍城,皇室才开始对这些石头起了兴致,要求官员将其搬到雍城,供皇帝和文武百官研究赏玩。
当然,这几枚石头运到雍城没过多久,叛军就打上了门,唐肃宗再度遁走,只好让人重新把这几个石头找个地方埋了。
随后又是几十年过去,唐王朝经历过内乱后早已是千疮百孔,当年藏石头的人只称石头已毁于战乱,只有石头上“天书”的拓版和一些坊间传闻在不断流传着。
第二次出土石鼓被毁的传闻让许多文人感到很遗憾,但这也变相推动了“天书”拓本的传播,引来了更多人的关注。谣言往往都是通过这样似是而非的传播,从而变得越来越离谱的。
待到安史之乱平息之后,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听说这几枚石头被地方官员重新挖掘了出来,遂向朝廷上奏,请求朝廷将这几个石头运到朝都妥善保存起来。
不过,或许是因为雍城之事,让许多人认为这石头“不吉”,韩愈的奏文就这么被搁置了下去。
似曾相识的以往,这对石头本身来说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经年累月的暴露在外,石头上的文字已经随着时间变得有些模糊不清了。
韩愈的奏折过了整整八年,才被郑余庆在公元814年重新发现,他立即派人去当地查看石鼓情况。结果很遗憾,原本保存完好的石鼓文字,已经破碎了许多,还有一枚不知是被谁取走了,从此不见了踪影。这遗失的一枚,后世也被称为“乍原石鼓”。
在涛涛历史长河中,强盛如唐朝无非也只是其中轻轻的一片云,没过多久国家再度陷入战乱,被寻回的这九枚石鼓,随着一场大火再度丢失,也不知是被谁人夺去了。
第三次入世十枚石鼓,在唐代就已经遗失了一枚,后又九枚尽失,它们的下落在史学界也一直都是个迷。
到了北宋年间,国家经济开始向好发展,那些文人学者们又再度涌动了起来,在故纸堆里寻找出了前朝关于这几枚石鼓的记录。
此时,距离几枚石鼓的遗失,已经过去了上百年之久。
宋仁宗时期,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传说中那陈仓石鼓的下落,并予以重金厚禄奖赏。不过由于遗失已久,石鼓的消息一直都遥遥无期。
这时候,有一个对石鼓之事较为上心的人出现了,他就是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
司马池是当时的凤翔县知府,一直想要加官进爵,但始终不得法门。为了讨皇帝欢心,司马池废了大力气去到处寻找遗失的石鼓,还真被他找到了唐末大火中遗失的那九枚。可剩下的那枚乍原石鼓却无论如何都没有任何线索出现。
急功近利的司马池找人到处寻找这颗遗失石鼓的拓本,并带着工匠巧妙地伪造了一颗出来,并带着这十枚“完整”的石鼓前去献给了宋仁宗。
可是司马池忽略了一件事,当时宋仁宗要人去找石鼓,归根结底的目的是去研究几枚石鼓上的文字。可这么几百年下来,对拓本有相当研究的学者并不在少数。在众人长时间的细致观察下,那枚伪造出来的石鼓还是被发现了端倪。宋仁宗因此治了司马池的罪。
那么,丢失的一枚石鼓到底去了哪儿呢?
乍原石鼓之谜司马池再怎么说也是个知府,这九枚石鼓引得司马池被治罪的消息很快便越传越广,一时引起了北宋社会的广泛关注。可不论那些豪强们花了多少钱,寻多少人去找,关于那枚神秘的“乍原石鼓”,却一直没有任何消息。
直到“乍原石鼓”遗失的二百多年后,一个民间收藏家才重新发现了它的下落。
这名收藏家叫做向传师,他是北宋的著名金石研究者。在司马池因石头被治罪后,他也跟随着司马池的轨迹来到了凤翔县探查情况。
既然旁人都寻宝无门,那为何向传师就能寻找到“乍原石鼓”的下落?
这要还要得益于他对古今拓本的深入研究和收藏癖好。
据说,在司马池事件出现以前,向传师就已经收藏了几张据说是“乍原石鼓”的拓本。而这些拓本毫无疑问只能在原物上进行描摹,随着“乍原石鼓”的遗失,这几枚拓本的价格被炒得非常高。
可在凤翔县附近寻宝时,向传师竟然偶然发现了新的拓本流通在市场上!而且与自己手里的古董拓本,文字一模一样。不过细细看来,这市场上的新拓本,损毁痕迹竟然比老拓本还要更重。
但这是不可能的事,向传师确信,自己手里的拓本就是世上为数不多能找到的孤本了。其他拓本在哪里,经过长时间调查,他也都很清楚,不可能有连他都不知道的拓本存在。
那么,这就只意味着一件事,那就是“乍原石鼓”已经被人找到,并制造了新的拓本。
根据市场上那些新拓本的线索,向传师策马打算从源头开始找起。那卖家称,拓本的来源是关中的太氏家族,于是向传师又来到了关中。可到了太氏家族门前一看,这里却已经沦为一片废墟。
据说,当年太氏家族不知为何全员染上了瘟疫,家里所有人都死在了大宅里。当地官员为了避免疫情扩散,于是带人一把火将太氏的家烧了个干净。
这等于说,线索又没了。
向传师很失望,古代可不比现代,大老远骑马过来舟车劳顿,风尘仆仆,却只得了这么个结果,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他打算稍微休息一下,就打道回府,于是找了当地的一家客栈借宿。
当天一早,向传师被后厨一阵磨刀声惊醒。不知为什么,向传师总觉得哪里不对,于是跑到了后厨偷偷查看。
只见那厨子双手捏着刀板,正在一个黑色的石臼上磨着刀,而石臼下半部分早已脏污不堪,可清晨的阳光照射下,依稀还能辨别出几个似曾相识的文字痕迹。
向传师傻了,赶紧让厨子住手,自己则上去翻开石臼观看,结果这果真就是那失踪的“乍原石鼓”。看着传说中的石鼓变成这幅样子,向传师有些失落。一番打听之下,才得知了原因。
原来那太氏家族当年全员染病,村里人避之唯恐不及,官府的人也不敢进屋细查,就这么一把火连人带屋全烧了。可毕竟太氏家族手里是有钱的,所以之后也有许多不怕死的家伙,跑到那废墟里寻宝。
值钱的,能被认出来的金银器物都接二连三被拾走了,后来其他村民胆子也大了起来,开始搬太家的其他东西,其中那块石鼓就被村民们拿回了家。
可这东西既不能吃又不能穿,新鲜感过去之后,村民为了生计,就把这石鼓凿掉了一半,只留下敦厚的底座扣了个槽出来,从此就当石臼来用。外面光滑的部分还被屠夫用于磨刀了。
经历了这么一遭,“乍原石鼓”上的文字已经所剩不多,向传师马上通知了官府,将这个已经残缺不全的石鼓回收,交到皇帝手里领赏。
再次被埋没向传师因为寻找到失踪已久的“乍原石鼓”,因而得到了重赏。
这记载着上古文字的十枚石鼓,被喜爱书法的宋朝皇帝极为看重,为了防止它们再次遗落,还托人在其中镌刻文字的部分填满了黄金。
可个人的努力在历史中不过沧海一粟。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北宋没有延续多久,就遭到了辽国的入侵。靖康之变中,就连北宋的两个皇帝都被辽国抓了去做人质,几枚石鼓更是被辽国人抢去了。
辽国人并不懂得中原的文化,他们将几个石鼓里填充的黄金扣了出来,便把那十枚石鼓扔到了荒郊野外。
此后算上整个南宋到元代以前,十枚石鼓都再未被重视起来。直到元代以后,它们才被重新找到,并妥善放在了北京由专人照看。
近代对石鼓的全面研究在日军全面侵华期间,这十枚石鼓被国民党用卡车运到了重庆,一路颠簸下,石鼓也不免轻微受损。日军战败后,又在重新运往南京的路上遭遇了两次车祸,好悬没给摔裂开。
到解放战争的后期,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这十枚石鼓在机缘巧合之下又遭到了抛弃。只不过这次,解放军没有再让它们沉沦下去,而是好好带到了博物馆。
陈仓石鼓上的文字,经建国后与其他考古发现相对照,被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与后来的“大篆”与“小篆”具有相似性,同时还带有一些过去先秦时代的痕迹。陈仓石鼓上的镌刻痕迹,因此也被称作“篆书之祖”,代表着中国文字演化中缺失的关键一环。
当然,上面的内容竟破译后,也被发现与当时的《诗经》等文字记录类似,是用于记录百姓们的生活情状和国家大事而作,并无什么太多的深意。
不过,即便不去考虑陈仓石鼓本身的历史价值。它在中国的千年历史中,所经过的岁月和磨难已经为其增添了远比其本身价值更高的时代意义。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