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笔法和章法的启示

八公山人看文化 2024-07-15 19:57:21

郑板桥行书扇面

王世国/文

清代郑板桥的书法独树一帜,在书法笔法上,他作字如兰,波磔奇古,值得后世书家学习借鉴。他的这种特别的笔法,其实是他从绘画中得来。

在“乾嘉盛世”的江南,出现了一个追求笔情墨趣、讲究古拙遒劲,通过非常简略的形象表达强烈的个性感受的画派——“扬州八怪”;而郑燮就是这个画派的中坚人物。他专画清俊幽雅的兰草、高风亮节的墨竹、坚贞不屈的顽石,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表达出对污浊黑暗社会的个性反抗。他受到“山谷写字如画竹”的启示,领悟到书法与国画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可画竹,鲁直不画竹,然观其书法,罔非竹也,瘦而腴,秀而拔,攲侧而有准绳,转折而多断续。吾师乎!吾师乎!”

郑板桥兰花图

黄庭坚的笔墨情趣与画竹十分相似,这一发现使他欣喜若狂。因为他找到了书法变革创新的又一条道路。于是,他开始了将书法与绘画结合起来的“杂交”实验。他“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争妍,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

经过长期反复实践,他终于获得了成功,培育出了书苑中的一朵奇葩。他的作品中,竖画就是画兰草之法,斜侧而出,如兰叶翩翩,长横、长撇则是画竹竿的一笔。而那些平捺的奇古的波磔,更像是老树虬枝。欣赏郑燮的书法作品,可以得到书与画的双重美感,无怪蒋士铨作诗赞美道: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郑板桥行书诗轴

不过,郑燮与今天的那些所谓的“创新”者不同,他并非要把书法变成绘画,也不是消灭书法艺术的独立个性,而只是以画入书,写出来的还是充分体现笔意的文字。

郑板桥在书法章法上也有创新,他创造出如“乱石铺街,浪里插篙”般的书法章法。

在“如排算子”的“馆阁体”风行的时代,郑燮书法的章法布局显得十分奇妙多趣,令人耳目一新。他受到颜真卿《争座位帖》“信手得来,动有姿态”的行款的影响,同时又以一个画家的注重空间布局的眼光,来对待书法的章法结构,追求行款、浓淡、疏密、大小、斜正都要别具一格的审美效果。

郑板桥《七言诗轴》

从他的行书《七言诗轴》中可以看到,字形的大大小小、长长扁扁;字势的歪歪倒倒、正斜间出;笔墨的浓淡枯润、肥瘦短长;行款的曲折蜿蜒、参差错落;如此等等,无所不有,一应俱全,气象万千。然而,尽管每个字都有各自独立的艺术个性,但它们又是彼此和谐地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横不成路,竖不见行,仿佛天衣无缝。这些形态奇异的字如同用来铺垫街道的碎石,每一块都有不可重复的形状,但它们参差互补,结合成一条平展的马路。

郑板桥行书七言联

所以郑燮的作品虽极尽变体,但依然不失法度。他的书法的这种奇特章法,被人们喻为“乱石铺街”;又由于在他的书作细浪碎石般的字势中,时常夹杂着一些纵长之笔,故人们又称之为“浪里插篙”。他不仅书写条屏、中堂、横幅是这样,就是书写扇面也依然保持这种章法特色。当时人们十分欣赏地说他:“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道板桥怪。”

郑板桥行书轴

从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观点来看,郑燮这种乱石铺街、浪里插篙般的书法作品,就是“最成熟的格式塔”,即复杂多样而又统一的“形”。它是艺术能力成熟的表现,是生命力和人类内在情感生活的高度概括及最真实、最本质的反映。

这样的作品(“完形”)就感情刺激力来说,也大大超过了那种章法布局简单而又规则的作品,因为它蕴含着紧张、变化、节奏和平衡,蕴含着从不完美到完美、从非平衡到平衡的过程,伴随着上述运动规律,人的内在感受也就从紧张到松弛,从追求到和谐,这是一种复杂多样的审美感受,因而它看上去很耐人寻味。

王世国著《当代书法评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网上有售

0 阅读:54

八公山人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