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草书,李刚田先生这样说对吗?

八公山人看文化 2024-08-19 20:52:47

王世国/文

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仅以书体说,大的方面就有篆、隶、楷、行、草之别,各成完整体系;而且这五大类书体中包含着一些小的书体类别,每一种都有各自不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以及经典作品和代表书家。

李刚田先生在“中国书法大会”上

在《中国书法大会》第一季第五集中,作为现场三位专家之一的李刚田先生,是西泠印社副社长、郑州大学教授向观众介绍草书类别时说:“草书有大草,有小草,有狂草。”他这种说法显然欠妥。

明代 赵宧光的草篆

首先,李先生在介绍草书种类时,并不周全。他显然遗漏了一个重要书体——章草。草书之“草”,就是写起来草率、急就,有草创、草率、草稿之义,含有初步的非正式的、不成熟的意思,所以它是与官方的正书相对的一种民间俗书。

西汉晚期的竹简草隶《神乌傅(赋)》

广义地说,凡写得潦草的字都是草书,如篆书有草篆、隶书也有草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草书在汉代以前就有了,比楷书的产生要早得多。不过,草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名称,则是汉代才有的。卫恒《四体书势》中说:“汉兴而草书,不知作者姓名。”

西晋 索靖的章草《月仪帖》

“章草”就是最早的草书,它由汉隶分化而来,在《居延汉简》等汉代简帛书中都可以看到它的雏形,其笔画带有隶书的波磔,笔势尚断,字字独立,在东汉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因它流行于汉章帝时代,当时可在奏章等官方文书中使用,故称章草。 索靖的《月仪帖》,史游的 《急就章》,皇象的《文武帖》,陆机的《平复帖》等都是章草的经典作品。

西晋 陆机的章草《平复帖》

其次,李先生说:“草书有大草,有小草,有狂草。”这一说法也显然混淆了草书诸体的概念,可能误导观众。“大草”“小草”其实都属于“今草”。“今草”是由章草发展而来的一种草书书体,它是东晋时期的“二王”继承张芝的草书余绪,以行、楷笔法变革章草的结体,笔势连贯,偶有上下牵连,与章草明显不同。

东晋 王羲之的小草《十七帖》

由于章草产生在前,而“二王”一脉的“新体”草书产生在后,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新的草书体式称之为“今草”。今草是相对章草而言的,就像是“今文”与“古文”之说一样。

那么“大草”“小草”究竟是怎样的草书呢?它们与“今草”又有什么关系?“今草”书体中,字写得形体较小、字与字的大小基本相当,笔画虽有简略但比较规整,容易认识者就叫“小草”,它类似于楷书的小楷。

唐代 孙过庭的小草《书谱》

宋朱长文《续书断》中说:“唐玄度,文宗时待诏翰林,精于小草书,有楷则。”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小楷难,小草尤难。”可见,他们都是用小楷与小草相比较,两者有着某些共同特征。王羲之《十七帖》和孙过庭《书谱》都是小草的经典作品。

王献之《中秋帖》已有大草初期的样貌

与“小草”相对而言,“今草”书体中,字写得形体较大,字与字的大小往往差别很大,笔画比小草更加简省,纯用草法,体势放纵者,就叫作“大草”,始创者是东汉张芝“一笔书”,而王献之《中秋帖》亦可谓大草初期的样貌。清鲁一贞、张廷相《玉燕楼书法》:“张伯英益(章草)从而肆之,连环钩锁,神化无穷,谓之‘大草’。”

东汉 张芝的大草《终年帖》

可见,无论是小草、大草,都是“今草”,相对于成熟和流行于东汉时期的“章草”而言,“章草”为古,而小草、大草为今,所以统称为“今草”。

“狂草”专指草书中的“大草”一路的草书,是大草的俗称,并非是大草之外的另一种草体。它由今草中发展而来,在盛唐时期由张旭、怀素发展成熟,字体较大,体势汪洋恣肆,连字连画,隔行不断。由于张旭、怀素的颠狂之举和挥毫作草的狂放之态,从此人们俗称此类大草为“狂草”。所以,狂草亦称为大草。

唐代 张旭的大草《李清莲序》

由上述可见,李先生在《中国书法大会》第五集中,说“草书有大草、有小草、有狂草”,这并不准确。从总体上说草书有章草和今草;更进一步说,草书有章草、小草、大草;大草又俗称狂草。

唐代 怀素的大草《千字文》

总之,草书是一个与正书相对的大系统,有着与正书不同的审美特质;而且章草不同于今草,今草又不同于行草,大草更不同于小草。每一种草体的节奏韵律、结字造型,笔法墨法和章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语言”系统,若不专门练习,断难掌握,更难兼擅。

(本文原载2024年7月29日《广东文化参考报》,标题有改动)

2024年7月29日《广东文化参考报》

王世国著《当代书法评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网上有售

0 阅读:40

八公山人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