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则天的统治下,武周王朝向平民敞开了大门,招揽了大量的平民,这也是武则天在用人上的功劳。
一、爱才
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掌握了实权,但朝堂上却没有多少人真正拥护她。武则天得势后,深知能者居之,于是武则天亲自挑选,像狄仁杰,张柬之,姚崇这些官员都得到了重用。
武则天是何等的爱才如命?当年徐奉献造反的事情发生后,骆宾王就给武则天送去了一封信,武则天看完信后,不但没有生气,还对骆宾王的才华大加赞赏。
武则天甚至在对方的文学才华面前鼓掌,足见其心中的崇敬之情,亦显示出她身为一代女皇和一代枭雄的胸襟。武则天选择她所需之人,究竟是怎样一种方法?
二、科举制度
在隋朝,隋文帝杨坚建立了科举制,隋炀帝杨广又把科举制扩大,取名“科举取士”,直到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代,科举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比起唐太宗与唐高宗,甚至是后世的许多帝王,武则天在这一次的科举之中所做出的贡献,却是远远超过了其他人,可以说是“旷古烁今”。
首先,为了防止权贵们在仕途上作弊,武则天制定了一套“糊名制度”,即将所有考生的姓名都覆盖在考卷上,以确保择优录取,将那些家世显赫却无才能的考生剔除,将有才能的考生提升上去。
武则天在科举上的另一重成就,便是开创“殿试制度”,凡中举人皆须上朝,由武则天亲自主持考试,以杜绝文臣弄虚作假之嫌,同时也使读书人感到皇恩的伟大。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殿试”的举办,也是武则天陛下的一种策略,一方面,可以让很多读书人对她产生好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她与其他朝臣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可谓是一箭双雕,而这种体制,一直持续到了明清。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提倡儒家之后,朝廷中就出现了“重文轻武”的风气,但武则天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在武周年间,设立了“武举人”。
武将们通过各种考核,如骑射、步射、马枪、挑担等,取得了武举的名望和资质,这不但是科举制度的一次巨大的变革,也标志着皇帝的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以文治国逐步转向了文武并重,这对于维护社会内外的稳定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什么是自、荐制度,一个是自己推荐自己,一个是他人引荐。武则天刚即位时,就派出大批大臣到各地物色人才,以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政权。
而且,她还下令,每一位六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都要举荐三人,像是狄仁杰,就曾经举荐过张柬之,让他在武则天时代,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总体而言,武周时期的举荐制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为发达的地步,而且,举荐的范围很大,从进士到乡下的老师,都是举荐的对象,可谓是史无前例。
所谓自荐,就是那些九品高阶的官员,或者是普通百姓,如果觉得自己有才能,可以举荐自己加入朝廷,所以武则天还专门制定了一种“试官”的办法,用通俗的话说,就跟现代的大学里的见习生差不多。
试用期的学生,如果通过了试用期,就有可能升职加薪,甚至有可能成为官员,如果试用期失败,就会被辞退,这种试用方式,也让武则天有了更多的选择人才的机会。
回顾武则天时代的选材思想与途径,可以发现,选材范围广泛,途径多样,武则天为大多数人提供了从政的途径。
但是,如果被发现有人以权谋私,那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甚至连他们的家族都会受到牵连,可以说,这是一种危险和机会并存的体系。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