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劝一个人比登天还难,需要有超出常规的手段,一共分三招

君吉志勇 2024-03-04 11:47:40

有这样一段对话,特别发人深省,问: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听劝?答:凡是劝不动的,拦不住的,那就是命。但凡有一个人拼死都不听劝。那说明这条弯路,他必须走,有些劫,他必须历,生命当中的这堂课,他也必须要上。你不允许别人受苦时,就是在逆天行道,懂得随缘,才是人生。不要去打扰他人的因果,你的好心并不一定是他所需要的。允许身边的人犯错,看着他们按受惩罚,是一个人最大的慈悲。

你说这句话对吗?如果换做别人,外人,客人,敌人,那么这句话显然是对的,因为你要允许别人做别人,擅自干扰别人的因果,就相当于狗拿耗子。这并非是在骂你,而是当事人多半会认为你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你从人性的角度讲,有几个人会听一个外人的劝?任何善意的提醒,不都会被当做你在指责对方的不足吗?你的提醒,在你眼里是提醒,但是换个角度,有人忽然提醒你,你认为是提醒你呢?还是在证明你是错的呢?如果他觉得你没有错,他会提醒你吗?至少他认为你错了,他才会提醒你。你跟别人,外人,客人,敌人本质上不就是外人的关系吗?一个外人提醒你,你就更不会听了。

人生本来就是分远近亲疏的,即便一个人听劝,那也只能是离他最近的人的劝,他才会考虑那么一二,而外人,或许连考虑的机会都不会给你,除非你和他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这就是人性,所以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说的就是对别人,你要保持礼貌,而不要轻易的说教。

但是换做是自己人呢?比如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朋友呢?显然这种思维就有点精致的利己主义了,毕竟,明知道前面是坑,但是当事人就是不听,你该如何决断?在一旁看戏?显然不合理,因为离得近的人,难免和你是有利益联系的,或者说利益牵扯的,比如你儿子计划投资创业,重资产类型的,一旦失败,或许会把你也拉下水,你说你还能淡定自如吗?如果是你老公要投资呢?岂不是更麻烦?夫妻之间装不存在,那岂不是掩耳盗铃?

所以劝人是个很为难的事情,基本上,除了高手,大部分人都在劝人这方面寸步难行。但是也有一些洞察人性的高手,通过从人性的角度出发 ,把一部分人拦了回来,比如历史上有名的触龙劝赵太后,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岌岌可危,当时赵国新王刚即位,所有大权赵太后独揽,赵太后向齐国发出求救,但是齐国要求用赵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才肯发兵,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阻,赵太后对着群臣大吼,谁再来劝我,我老婆子定要往他脸上吐口水。

然而触龙却反其道而行之,要面见赵太后,为了自己的小儿子谋取个一官半职,最好是封疆大吏。于是赵太后问触龙,你也疼爱你的小儿子?触龙说是的,不比太后疼爱的更少,但是赵太后犯难了,按规矩在赵国只有有功之臣才能被封为大臣,触龙虽是赵国大臣,也不能因此破例啊。于是触龙趁热打铁,太后独爱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然常长君如在太后百年后,寸功未立,如何再在赵国服众,如何继承属于他的封第以及被封侯?如果太后真的爱惜长安君,就要让他为国效力,立下功劳,这才是长安君得以常安的依仗啊。

于是赵太后恍然大悟,吩咐触龙去安排此事,下令为长安君套好一百辆马车,去齐国做人质,最后齐国发兵,秦国被迫撤退。

所以触龙的劝说,更多的是要站在被劝说人的立场上,这样的劝说才更有可能成功,但是也是要分利害关系的,比如有些当事人,对于后果那是不计代价的,比如万一赵太后是个不讲道理的人,那势必劝说就是失败的,但是能作为一国执掌大局的人,显然也很少有泛泛之辈,一时的想不开是情有可原,但是不明事理显然和这类人不太沾边。

另一件有名的劝说,是法正劝刘备,历史上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但是后来的刘备更狆视法正,法正这个人曾被曹操评价为,还有奸诈狡猾比我强的人!可见法正当时的厉害,关键就是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向刘备献计,认为曹操一举详伏张鲁,却未继续进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一定是内部动乱,曹操要班师平乱,而夏侯渊、张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汉中,属于汉中空虚,刘备应该立即发兵夺取汉中。且告诉刘备夺取汉中的意义:上,可以讨伐国贼,尊崇汉室;中,可以蚕食雍、凉二州,开拓国境;下,可以固守要害,是持久的战略。刘备赞同,于是率领诸酱进攻汉中。

后来就是刘备偷袭汉中成功,法正猜的一点没错,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曹操确实内部有了问题,等处理完问题再去汉中收拾刘备,结果刘备早就得手汉中,依仗险要,避战不出,曹操久决不下,后勤与兵源都有损失,无奈只能班师。

而法正都是怎么劝刘备的?比如刘备一次战场发现敌人久攻不下,自己的兵马损失惨重,于是刘备就沉不住气,要自己带头冲锋,众将领想要劝阻刘备,但是刘备说,谁劝我砍谁,但是众将领都明白,这冲上去岂不是乱箭被射死的几率,几乎接近于百分之百,但是砍头也不是闹着玩的。于是一时竟无人敢动。而法正却反其道而行之,对刘备说,主公,我支持你,我先上,我冲过去主公你在我身后即可。

结果刘备脱口而出,你不要命了?于是恍然大悟,把法正拦了下来,自己也终于清醒,下令撤军。

这种劝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法正能依托人性的角度去看问题,他自持自己屡立奇功,在刘备心目之中那是相当尊贵的谋士,好比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所以以身犯险,有些事情属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刘备作为当局者,被怒气一时冲昏了头脑,想不到自己会被乱箭射死,因此要撒气,劝是没有用的,但是法正以身犯险,则就把刘备变成了旁观者,要知道法正是当时刘备身边,唯一一个给刘备开疆拓土的谋士,其余都是只能让刘备按兵不动,等待时机,那扩大地盘的事全指望法正的奇谋了,法正要是有闪失,不亚于刘备损失十万雄兵,于是刘备就清醒了,结果就不义气用事。

后来法正去世,刘备要攻打孙权,在夷陵决战,诸葛亮就唉声叹气,要是法正在,就能劝动刘备放弃攻打孙权,可惜他诸葛亮在劝刘备这方面,没有法正的道航高!

可见劝人这方面需要比较高的技术,更需要从人性的角度去作为切入点,以及你在对方心目中的重量也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常说的人微言轻,就是大家为什么劝人很少成功呢?主要原因无非三点:

第一,就是没有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探究如何劝人,因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天下之大皆为利往,因此如果你能发现对方的利益方面的软肋,你的成功概率就会大幅度提升。比如赵太后想让长安君未来封侯,但是没有军功的人又不能封侯,触龙就是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记住劝人的时候要多从对方的利益角度出发,则成功的系数会加大。俗称换位思考。

第二,就是人微言轻,反过来找对方重视的人劝,或者崇拜的人劝,则效果更佳。因为人是很容易屈服于权威的。比如法正虽然没有刘备的身份地位大,但是法正是刘备心目中足智多谋的重臣,属于无可替代的角色,千万别被三国演义给带偏了,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要高于诸葛亮,属于计谋方面的权威,善于猜透人心,尤其是曹操和刘备这种枭雄的内心,法正最擅长揣测,不然曹操何以吃了闷亏,丢了汉中。这点也是法正敢于另类劝谏的底气。

第三,就是设法让当事人跳出当局者迷的局限,比如法正劝刘备,不是直接去劝,而是高喊着,主公,我先冲,你在我身后即可。这些都是劝人的智慧,有些事情,放到别人身上,我们就觉得合情合理,放到自己身上就觉得太不应该,比如分配利益的时候,如果是别人少分了,那我们一般会保持沉默,如果是自己少分了,那我们会暴跳如雷,所以很多事情,通过换位思考,立刻就能区分出差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可以让我们跳出庐山,走出当局者迷的困惑,所以劝人,靠位置互换有时候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比罗列大道理还管用。

还有就是最重要的一点,比如有些人说自己如何将人生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小孩呢?比如还是未成年人,但是这里所说的范围是至少十岁左右,不然太小是很难把成人世界的规则去告诉小孩的。要用孩子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而不是你用你大人的思维方式去教育孩子。比如他肯定有被小朋友欺负过,骗过,坑过 利用这些让他不高兴的事情,以及他自身的亲身经历来解释饿,他才会明白,你跟他讲成人的恶,比如司马懿老奸巨猾,他怎么可能听得懂成人的词汇:妈妈,什么是老奸巨猾?但是你给他说你同桌骗了你十块钱半年没环,又骗了你第二次,等于你反复吃亏,这种让你反复两次以上吃亏的人,就是老奸巨猾。你说他听不听得懂?

所以孩子的亲身经历,就是你把成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夹杂进去,解释给他的一个媒介。我们常说两代人往往拥有代沟,实际上真的有代沟吗?更多的不是代沟,而是你对于自己的思想无法转换成对方所能理解的场景,因而造成的沟通不畅。因为社会上的险恶,更多的还是源于人性,既然是人性,那么其实学校里也会出现类似的场景,就比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学校其实也是一个小型社会,你用对方经历过的场景去套用你的人生经验,那么大部分时候,孩子是能听懂的,且会根深蒂固的记住,因为他也曾亲身经历啊。

有时候成年人的世界里的规矩,实际也适用于孩子,比如能叫醒一个人的从来不是提醒,而是南墙。这句话在孩子的世界里,就可以被理解为,如果你讲道理,不是引用的孩子自身身边的经历,那多半就是沟通不畅。

比如想要告诉孩子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成为朋友,他的同桌老吃他带的好吃的,但是又一次他同桌带了好吃的,但是却舍不得跟他分享,只是自己自私的一个人享受了。你孩子看着同桌吃,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为什么自己能分给同桌,但是同桌却不能分给自己呢?这不也是一次南墙吗?但是孩子不会总结,你大人就可以借此把恶的相关道理,融入到孩子的生活跟他解释,比如我们可以三次跟同龄人分享好吃的,但是决不允许我们分享了三次,但是对方却不愿意分享一次,像这种三次都不回馈一次的,就是爱占便宜的人,不能成为朋友,因为他内心是自私自利的。我想这样解释,应该可以让孩子拥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吧。

所谓代沟,其实就是没有找到彼此之间的突破口,所谓共情,不就是你要想方设法在对方的人生层次与经历中去寻找契合你要讲得道理的话题,而不是你只管叙述你的,但是你却没有考虑到对方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

什么是沟通?就是用对方看世界的角度,然后筛选出对方的经历,然后把这些经历加上你想要讲得道理,于是就是一次有效的沟通,沟通要从先能让对方听懂开始,只有听懂了,才会有后来的听劝。而劝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你挖掘不出对方能听懂的案例,那么势必你也挖掘不出对方所看重的利益冲突,你的劝也有可能就是对牛弹琴。但所有的对牛弹琴,如果仔细想想,都是不能用让对方感同身受的经历,去诉说你想要传达的道理。所谓共情,肯定是你要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与角度去揣测下问题,这是前提。

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有个笑话,如果面对专业人士,你大可以直接上干货,但是面对毫无物理学基础的人呢,你讲三天三夜怕是对方也理解不聊,据说爱因斯坦是这样讲的,当你的手指放在火炉上烤时,你感觉度日如年,当你和一位你喜爱的女士谈恋爱时,你感觉时光飞逝,这就是时间对于你的相对论。

0 阅读:0

君吉志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