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虚假“民主”的闹剧在罗马尼亚上演

老高峰云 2025-03-12 09:42:20

当一个腐朽的旧制度行将就木时,其镇压手段往往粗鄙且拙劣。从这个角度看,罗马尼亚乃至欧盟恐怕已站在革命边缘——因为很难想象还有比压制罗总统候选人卡林·乔治斯库更荒唐的伎俩。

乔治斯库是去年12月罗马尼亚总统选举首轮胜出的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候选人。然而,罗马尼亚体制(及欧盟)并未按法律举行第二轮投票,而是诉诸粗暴的法律手段(lawfare)。布加勒斯特宪法法院以“俄罗斯干涉”为幌子取消决胜轮,而西方主流媒体如今也不得不承认,罗马尼亚安全部门拼凑的所谓“证据”不过是场闹剧。《法兰克福汇报》甚至承认这一指控是谎言,直指罗马尼亚执政阶层利用“俄罗斯幽灵”掩盖自身政治失败的伎俩。

更讽刺的是,乔治斯库的社交媒体竞选活动本被用作打压他的理由,实则是由其政治对手资助,目的是将其送入决赛圈再击败他。当乔治斯库意外爆红并打破计划时,他们干脆直接取消选举。尽管如此,民调显示他在5月的替代选举中仍以41%的支持率领先对手(后者不足19%),这显然触动了罗马尼亚腐败体制的神经。

如今,罗马尼亚选举委员会再次以“可能胜出”为由禁止乔治斯库参选。欧盟“民主俱乐部”的潜规则昭然若揭——赢家必须是欧盟认可的人。欧盟长期以来以“民主灯塔”自居,但其对乔治斯库的打压暴露了其制度本质:民主不过是维护既得利益的工具。

乔治斯库虽被贴上“极右标签”,但这与他是否应享有参选权无关。即便其政治立场令人不齿,真正的争议在于:当权者宁可践踏法律也要阻止其胜出,而非在选票箱前较量。若对乔治斯库的指控成立,按照相同标准,欧盟及其“模范民主”伙伴乌克兰(泽伦斯基政权)的许多现任精英都应被追责。

乔治斯库的遭遇揭示了更深层的欧盟危机: 一是对内民主的双标。欧盟容忍意大利极右翼政府、默许乌克兰与二战历史暧昧的政权,却对乔治斯库发起“猎巫行动”。德国选择党(AfD)与法国国民阵线(Rassemblement National)虽面临制度性阻碍,却未被直接剥夺参选资格。 二是地缘政治操控。乔治斯库质疑罗马尼亚沦为北约军事基地的前景,挑战了欧盟对俄强硬路线。此举招致欧盟的打压,凸显欧盟在安全政策上的盲从。

乔治斯库的崛起本身便具警示意义:他代表了对欧盟“向东扩张”政策的不满、对北约军事化的质疑以及对本土利益的捍卫。这些诉求本应在民主框架内协商解决,但欧盟选择以“俄罗斯威胁”为借口粗暴封杀,暴露其治理能力的深层危机。

欧盟此次行动暗含对美国霸权的隐性反抗。尽管表面上配合美国对俄施压(如冻结乌克兰问题情报共享),但在选举问题上敢于无视华盛顿的警告(如副总统万斯批评罗马尼亚政府“过度行事”),显示出欧洲试图重塑自身话语权的野心。

然而,这种“反抗”充满矛盾:一是安全依赖与政治自主的撕裂。欧盟仍依赖美国提供安全保障,但在地缘政治议题上(如对俄政策、北约东扩)逐渐表现出独立倾向。罗马尼亚事件中,欧盟宁愿牺牲民主原则也要维持对俄强硬路线,反映其安全战略被意识形态绑架。二是经济利益与政治成本的失衡:对俄制裁已导致欧洲能源危机与经济衰退,但欧盟仍通过乌克兰危机强化对美国的战略绑定。这种“用民生代价换政治站队”的做法,进一步削弱了民众对欧盟的信任。

乔治斯库事件还是欧洲战略格局演变的一个缩影:  一是东西欧分歧加剧。西欧国家(如德国、法国)试图通过“战略自主”减少对美依赖,但东欧国家(如波兰、匈牙利)仍将美国视为安全支柱。这种内部分裂使欧盟难以形成统一对外政策。二是俄罗斯因素的重新权重。尽管欧盟继续对俄施压,但其能源转型与地缘安全需求迫使部分国家(如匈牙利)与俄恢复接触。罗马尼亚事件中,欧盟对“俄罗斯干涉”的指控被揭穿,进一步削弱其对东欧国家的影响力。

乔治斯库被禁参选或许只是欧盟崩溃的前奏。当欧盟沉迷于“制度性霸凌”而非真正的民主改革时,其合法性危机将持续发酵。若欧洲不愿接受民主倒退的现实,唯一出路是摆脱欧盟框架,重拾真正多元、包容的政治生态。

无论未来如何发展,乔治斯库事件都将成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注脚——它警示世人:没有真正的民主可以靠压制对手来维系。若欧盟不能正视自身的虚伪与脆弱,其衰落或许才是历史的必然,“欧洲的未来或许与欧盟无关。”

0 阅读:0
老高峰云

老高峰云

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