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同事黎姐家里鸡飞狗跳的。原因是:黎姐家上初二的儿子甲流在家,一周没去学校。这两天情况好转,黎姐就让他在家把欠下的课业补一补。
无意中打开家里监控软件,结果熊孩子压根没在看书,人家坐那开开心心打游戏呢。黎姐气不打一处来,回家和熊孩子讲道理,谁知刚说了几句熊娃就急眼了,母子二人吵得不可开交,黎姐一气之下摔门而出。
她哽咽发问:你说,我怎么就把儿子养成了“仇人”呢?小时候那么懂事,怎么长大了反而让人这么生气呢?稍有不顺就回家乱发脾气,嘴里还不停嚷嚷着“不让你管!”。
见过黎姐和她儿子小时候的互动,真的很难将那个虎头虎脑,总是追在人后面怯生生喊“阿姨好”的小家伙,和现在黎姐口中叛逆的儿子联系起来。
明明是这世界上关系最亲密的人,怎么会用“仇人”这个词来形容彼此呢?
后来想想黎姐家的相处模式,我好像找到了一点原因。
黎姐在孩子5岁时和老公离婚了,儿子是她一手带大的。前夫离婚后很快找了个小老婆,生了小儿子,为争一口气,黎姐对儿子要求一直很严格。以前这孩子学习成绩还不错,虽然不拔尖但在班级前10。
但黎姐无意一次聚会得知,前夫的小儿子竟然是个“小学霸”,便对儿子的要求越来越高。
长期高压政策的弊端,在孩子升入初中后彻底爆发了。儿子突然开始摆烂了,无论妈妈怎么骂、怎么说,都无动于衷,他开始跟妈妈对着干。家庭关系越来越糟,一步步发展成“见面分外眼红”的状态。
看着黎姐家针尖对麦芒的相处模式,我也在反思,到底什么样的父母容易把孩子养成“仇人”?
通过身边的例子和一些资料,总结了下面3种状态,看看你中招了吗?
“过度控制或严苛”型父母“过度控制或严苛”型父母对孩子有着超高的期望,他们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有超强的控制欲。
《隐秘的角落》里面朱朝阳的妈妈周春红,就是典型的“过度控制或严苛”型父母。
他不允许儿子有任何隐私,常常把“有什么不能跟妈说的?”挂在嘴边。
想让儿子喝牛奶,儿子只要表示等会儿喝,她就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非当面逼着孩子喝下去。
即便老师提醒她,孩子在学校不合群,她也会以“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交朋友是进入社会才做的事”为由怼回去。
她不允许儿子的学习、生活,有任何一丝超出自己掌控范围的事。自认这种全心全意的付出,会让孩子变得更优秀。殊不知高压下,孩子的心理早已发生了扭曲。
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控制和严苛,不是爱,而是假借“爱”之名,赤裸裸的伤害。
心理学认为“过度控制和严格”的父母,会让家庭陷入权力之争。
当父母控制孩子太多时,孩子就会较真、较劲、和父母抗争。本来无关轻重的事,也会因为要争个高下而弄得乱七八糟。
就像黎姐家儿子,刚开始也并非真的不想学习,只是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输,故意宁愿打游戏也不去看书。慢慢的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后,他们的关系才真的开始越来越糟。
特别喜欢《无问西东》中沈光耀妈妈说的一段话:
“你离家千里读书,爸爸和我没反对。因为我们希望你能够享受自己的人生。比如你以后碰到一个喜欢的姑娘,结婚生子。不是为了给我们增添子孙,仅仅是你想要体验为人父母的乐趣。
“忽视/冷漠”型父母“忽视/冷漠”型父母,他们往往忙于工作、社交或娱乐活动,对孩子既不设定规则,也不提供关爱,对孩子的一切完全冷漠、放任自流。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由于从父母那感受不到任何关爱,会使他们特别的明感。不仅会常常感到恐惧和焦虑,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情绪可能会演变为对父母的深层次的敌意和不满。
心理学认为,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角色模型,孩子主要通过父母来学习和理解世界。
而“忽视/冷漠型”父母,通常会表现得缺乏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这导致孩子们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建设等必备训练。会让孩子没有适当的引导和教育,从而影响孩子的品德发展和道德观念。
除此以外,“忽视/冷漠”型父母代打的孩子,由于长期没得到重视,会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也会缺乏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
一个连自己都不会爱护和尊重的孩子,你还能指望他尊重、爱护父母吗?
“剥夺反馈或批评过度”型父母还有一部分父母,他们习惯性批评孩子,即便孩子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也会吝啬给予积极反馈。
他们坚信,做父母的就得狠下来心,孩子们才会上进。
身边有一位高二的小姑娘,本来成绩还算不错,班级排名能到十五、六左右。按理考个普通的211学校问题不大。
然而他妈妈对此却非常不满意,由于妈妈本身从小城市考到北京,毕业于国内Top5的学校,所以一直对女儿期望很高。
这位妈妈看着女儿普普通通的成绩,想着明年要高考了,决定亲自为女儿辅导。于是下班回家带着女儿一起刷题,总结知识点,预习第2天的功课。
一段时间后,孩子的成绩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妈妈看着试卷却皱起了眉头,语气不善的表示:我每天都这么辛苦了,你才涨了这么点分,对得起谁?
被骂多了后,小姑娘在一次考试中突然情绪崩溃,在考场大喊大叫。
从那以后,孩子更是拒绝去学校,一写作业就浑身哆嗦。这时妈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带着孩子四处看心理医生。
要知道,持续的批评或者剥夺反馈,破坏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我价值。
孩子的努力看不到结果或者只收到批评,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价值,无法胜任任务。
长此以往,可能形成一种内化的消极自我观念,导致自卑、抑郁症甚至人际关系问题。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逼得太紧,孩子就会触底反弹,彻底将自己封闭起来。
作为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很多时候我们当局者迷。因为靠得太近,反而让我们看不清事情本质。
如果你不想和孩子以后成为“仇人”,不妨对照上面三条,看是否曾经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