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禹西征失败,被刘秀猜忌,为何没遭杀身之祸?他的才智远超张良

寻根拜祖 2025-03-15 13:36:20

邓禹位列东汉开国云台二十八将榜首,却有人说他名不符实,我只能说,这不是史学家的错,而是贬低他的人太浅薄!

邓禹是一位被极度低估的开国功臣,论识人,他是当世伯乐,论战略,他堪比诸葛亮,论军事,他不输韩信,论生存之道,他远超张良,一句话,邓禹名列榜首名至实归,毫无争议。

邓禹比光武帝刘秀小六岁,是刘秀在太学读书期间的小学弟。

刘秀不是一个好学生,当年在长安读书时,他忙着斗鸡走马、钻胡同巷子、做生意、跑官场,就是不好好学习,结果“毕业就失业”,只好回到家乡当起了“待业青年”。

可奇怪的是,邓禹却喜欢跟着这个差等生混,还说刘文叔(刘秀)不是个等闲之辈(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毕业后,邓禹被官府推荐,岂料这伙计居然扔了官府的任命函,骑上一匹马跑了。原来,他听说刘秀出巡河北,决定千里迢迢投奔刘秀去了。

刘秀彼时是更始皇帝刘玄帐下的安抚使,相当于玄汉政权的“二级分公司”,邓禹放着“一级公司的高管”不做,为何偏要到“二级公司”做一个没有编制的随从?

原因就一个,他认准了刘秀这个人。这就是邓禹的第一大特长——识人之明。

那么,在邓禹眼中刘秀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用他俩的对话来说明。

邓禹一路北上,终于在邺县追上了刘秀。刘秀很高兴,兄弟呀,哥现在有任命官员的权力,说吧,你想当啥官?

邓禹一撇嘴:我要是想当官还用来追你?脱裤子放屁嘛。

刘秀一脸诧异:那你想干什么?

邓禹一挺胸膛:但愿名公威德加於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於竹帛耳。

啥意思?翻译一下就是:等你做皇帝的时候,我给你当从龙之臣,名垂青史!

牛逼不?邓禹早就看出来,刘秀就是个百年难遇的一代雄主,是一个开创新朝的皇帝,跟着这样的人足以让自己名垂青史。

事实上,除了对刘秀的精准判断,邓禹还是刘秀帐下的第一伯乐,云台二十八将中很多人都得益于他的推荐。

比如吴汉,此人在刘秀帐下的第一次“闪光”就源自于邓禹的慧眼识才。当时,刘秀被刘玄剥夺了兵权,并要求他回朝任职。刘秀当然不愿意将亲手打下的幽冀两州拱手相让,于是就准备干掉刘玄任命的幽州官员,并夺回幽州铁骑。

可问题是,幽州官员们也不傻,不可能配合将脑袋送到刘秀的刀口下,怎么办?于是刘秀的智囊团们想到了一个“妙计”——欺诈,以刘玄的名义将这些人骗出城。

不过这玩意儿其实风险很大,不确定性太多,成功了刘秀立刻就是河北的主人,失败了刘秀就纳上自己的脑袋。如此生死攸关的大事谁来执行呢?邓禹说“吴汉”,此人胆大心细,脑子活络,敢决断,这种事非他莫属。

吴汉的性格有点莽撞,很多人都不看好他,所以都对邓禹的推荐嗤之以鼻。岂料,吴汉竟然不负众望,他沉着冷静,敢于险中求胜,真的帮刘秀夺回了幽州铁骑,从而奠定了刘秀“河北第一军阀”的地位,也为东汉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军事基础。

正因为邓禹的慧眼,刘秀在任命官员时,总是要征求邓禹的意见,可以说,等于就是刘秀的第一猎头、组织部掌门人。

当然,真正奠定邓禹地位的还不是这个特长,而是“战略眼光”。

二人在邺县见面时有一番长谈,堪称邓禹版的“隆中对”,其精髓一点也不亚于诸葛版的“隆中对”。

邓禹首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天下必然会迎来大乱,这就是机会!

当时,刘玄已经登基,天下武装纷纷归顺,刘秀就是负责接收那些归顺武装和地方政权的官员之一。几乎所有的人的都认为,一个大乱的时代结束了,接下来就是玄汉政权的大治时期。

可邓禹却敏锐地看到了玄汉政权所面临的危机,并做出了“四方分崩离析,形势可见”的论断。于是他说,您的机会就来了,但还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延揽英雄,务悦民心”,建立自己的根据地。第二步,“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这不就是SWOT分析吗?一段关于天下大势的战略透析吗?而且帮刘秀设定好了实现目标的两步走,这就叫做“未出茅庐天下定”。

这会儿您是不是理解了邓禹为何放着现成的官不做,偏要跟着刘秀混的原因了吧?人家不是撞大运,而是看到了未来,这就是战略家的高度。

对邓禹的最大争议就是“军事能力”,因为邓禹确实在这方面留下过污点,那就是西征的一败涂地。可是我却认为,那次失败的责任人是刘秀,正是刘秀逼邓禹抛弃了正确的战略,才导致关中的统一被推迟了三年多。

刘秀在鄗县登基后,接受邓禹的建议,决定兵分两路,他自己亲自征战关东,而将平定关中的重任交给了邓禹。

邓禹有多牛?说出来吓死人,他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功进关中,人马达到了惊人的百万之众,对占据长安的赤眉军形成了泰山压顶之势。

在此情形下,邓禹却突然裹足不前,引起了刘秀的警觉。

刘秀警觉什么呢?很简单,如果你是刘秀难道不担心吗?“邓百万”呀!太牛了,我却在关东苦苦挣扎。

当时刘秀可谓四面楚歌,北面刘杨、彭宠反叛,南面邓奉作乱,南阳得而复失,东面张布等人虎视眈眈,而邓禹竟然“成气候”了。

天下大乱之时,谁手上有军队谁就有话语权,想当初,刘秀不就是翅膀硬了才有胆气跟刘玄分道扬镳的吗?如今邓禹像是断了线的风筝,人家自立为王奇怪吗?刘秀还不是干瞪眼?

所以刘秀火了,下令邓禹开足马力,必须尽快拿下长安,不许磨洋工。

那么,邓禹真的是心野了吗?还真不是,他给刘秀的回复是:关中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咱们进展顺利,但眼下关中饿殍遍野,赤眉军跟蝗虫一样,啃光了所有粮食,咱这么多人马,即便打下了长安也没法生存。

邓禹深思熟虑,他决定从长计议,不跟赤眉军肉搏,而是先拿下北地,建立根据地,等补给充足了再打长安,那才是能吃到肚里的胜果。

不在其位不谋其正,很显然邓禹思考的角度跟刘秀不在一个频道上,他只关注关中这个局部。而刘秀则要谋全局,关中只是一个点,在他的棋盘上,关中必须要有一个马上“体现”的结果,以振奋士气,鼎定大局。为此,关中的未来不重要,眼下的时态最重要,哪怕牺牲掉“邓百万”。

更何况,万一“邓百万”脱缰了,那就是刘秀的巨大失败,这个后果他无法承受,所以,他严令邓禹与赤眉军火并。

一开始,邓禹还试图说法刘秀,但不久军中接连出现叛乱,聪明的他立刻就明白了,这是刘秀的手插进来了。无奈之下,邓禹只得妥协,硬着头皮进攻长安了。

结果,汉军与赤眉军形成了拉锯战,原因很简单,谁占领了长安都守不住。没粮啊,死城一座,赤眉军可以四处劫掠,汉军不行,只能靠野果子充饥,如何维持战斗力?

最后,邓禹终于支撑不住了,百万军连死带逃,最后仅剩28人。

这就是邓禹西征失败的全过程,虽然史书描述得很含糊,但只要仔细研究其中的细节,就不难发现失败的责任应该归咎于刘秀。

估计有人反对说,冯异西征也是一样的局面,他怎么就赢了?是的,冯异确实赢了,但请别忘了细节,那就是刘秀专门给冯异安排了一个督粮官,负责从关东给冯异运输粮草,即便如此,冯异也赢得不轻松。

后来,汉军正式依靠邓禹经营的北地粮食基地,才总算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也就是说,如果刘秀能给邓禹足够的自主权,邓禹西征的结果应该是完胜。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即便是张良,在天下大定后也只能以隐退的方式实现自保。邓禹已经与刘秀产生了巨大的裂痕,为何还能安然无恙呢?除了刘秀的醒悟和宽怀外,跟邓禹的第四个特长有关,那就是“生存智慧”。

当邓禹明白自己深处信任危机后,他首先选择了顺从,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他也毅然决然地跳了下去,这个举动立刻打消了刘秀的猜忌。

虽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哪个皇帝能容得下自作主张的将领?时间久了那就是罪名!邓禹不光无条件低执行了刘秀的命令,尤其是在失利后,依然不顾受个人安危,率领仅剩的28人回朝接受处分。

这是多无私的抉择,和多坦荡的胸怀?

邓禹与刘秀的关系跟任何一朝开国君臣都不同,他除了扮演臣子角色外,还承担了一个常人看不到的角色,那就是“刘秀的心理按摩师”。

在创业过程中,刘秀数次面临危机,邓禹总是能在刘秀悲观的时候给他点燃一盏灯。受困于广阿城下时,惊闻敌人的精锐骑兵即将到来时,刘秀的有点绷不住了,深夜里他对邓禹哀叹:你不是说天下之大都不够我打的,如今怎么寸步难行呢?

邓禹轻轻一笑:“天下大乱,百姓对贤德君主的渴望,如同婴儿期盼慈母。自古成大事者,凭借的都是恩德,从来不是土地城池的多少。”

刘秀顿时烟消云散,就是嘛,战略对了方向就不会错,又何必在意一时的困顿?果然,邓禹话音刚落,喜剧般的事发生了,来的所谓敌军增援竟然是刘秀的帮手!

在云台二十八将中,冯异心思太重,与刘秀不亲近;朱祐、臧宫像兄弟,但不能分担责任;耿弇能力强,但不是同龄人;马成傻乎乎的,是个不走心的跟班;寇恂、祭尊都是正道君子,纯工作关系;吴汉是哥好下属,但不够细腻……

唯独邓禹,既能帮刘秀谋划,又能分担责任,还能高瞻远瞩地帮刘秀擦亮眼睛,振奋刘秀的精气神,可谓亦师亦友。

天下平定后,邓禹又很识趣地主动隐退,成了刘秀身后的纯幕僚。如此既能帮助皇帝,又因为没有权力不会被猜忌,于是安然度过了一生,也奠定了邓氏家族数年的辉煌。

这样的大才大智,历代开国功臣有第二个吗?

0 阅读:5
寻根拜祖

寻根拜祖

汲取先人营养,滋润后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