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为何饶过王世充,却杀了窦建德?对此,李世民究竟持什么立场

寻根拜祖 2025-03-29 14:33:53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迎来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幕,他以旋风般的速度打赢了虎牢关之战,并活捉窦建德,接着又回兵洛阳迫降了王世充。随着河北、河南的归顺,大唐帝国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大业。

北方的两大枭雄王世充悍然称帝,而窦建德却只敢称王,按理来说,李渊应该处死王世充,给窦建德一条生路,但结果却截然相反,难道老李喝高了?

有人说,李渊气量小,王世充主动投降,所以饶了他一命,窦建德是被部下绑过来的,投降姿势不标准,所以必须杀。

这个说法明显看扁了李渊,一个开国皇帝,考虑问题哪能这么浅薄?

还有人说,其实想杀窦建德的不是李渊,而是李建成,理由很简单,因为李世民有可能利用窦建德的影响力成为河北领袖,威胁到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

这么说显然神经过敏了,彼时洛阳之战刚刚结束,李世民与太子的矛盾并未激化,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窦建德已经与李世民媾和。

还有人说,真正想杀窦建德的是李世民,因为他认为窦建德在河北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太高大,留着他就是一个隐患。

但这个说法似乎一点也不主流,相反,很多学者认为,李世民想保窦建德,却没保住。

总之,李渊为何用两种态度对待王世充和窦建德?这成了一个悬案,史学家们吵了一千多年,却始终没能达成统一意见。我个人认为,结论或许并不重要,揭开它背后暗藏的历史洪流才是我们读史的真谛。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倒带”,将视线回溯到南北朝时期。

自东汉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近四百年的漫长分裂期,期间,北魏统一了北方,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原本北魏是有机会统一天下的,只可惜它很快掉进了“胡虏无百年运”的怪圈,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大政权。

于是北方又进入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状态,即以洛阳为中心的关东集团,和以长安为中心的关陇集团。关东集团的政权就是取代东魏的“高氏北齐”,关陇集团的政权就是取代西魏的“宇文北周”。

从那时候起,关东集团和关陇集团就开始了长达百余年的拉锯战,直到隋朝统一北方。

我们再回到大唐建立初期的格局就很容易看清一个事实:李唐就是一个以关陇集团为核心的政权,而王世充和窦建德就是以关东集团为核心的政权,两大集团的矛盾其实是二百年对抗的延续。

不过,这两大集团又不尽相同,关陇集团是经过宇文泰深度改造后形成的贵族集团,具有垄断性,李渊家族就是其中的一支。而关东集团则是在贵族集团沦落后自然裂变成的士族集团,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王世充、窦建德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世充和窦建德又有什么区别呢?

后人将窦建德的起义说成是“农民起义”,这是很不准确的,事实上,窦建德本人就是河北士族阶级出身,他代表的是河北士族阶级,而不是农民。

王世充是隋朝的官员,但他是胡人出身,也是大隋士族阶级的一员。跟窦建德“由下而上”的武装斗争不同,王世充利用了官员的身份,“由上而下”建立大郑政权。

本质上,窦建德代表的是河北士族集团,而王世充则代表的是河南士族集团。

分析到这儿,我们可以大致揣摩李渊父子对二人的心态了。

首先,李渊、李建成、李世民对王世充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无所谓”,活着没什么威胁,死了最好。

前面我们讲过,王世充是胡人,在隋唐门阀制度的环境下,这种家族的政治影响力有限,他之所以能做皇帝,完全是隋朝灭亡给了他短暂的“露脸”机会,而不是王世充具备了称帝的资本。

事实上,伴随着王世充登基,关东豪族就没停止过对抗,比如裴仁基、宇文儒童、独孤机、皇甫无逸、卢楚、元文都这些豪门子弟都成了他的死对头,就连程咬金、秦叔宝、罗士信等庶族阶级也都看不起王世充。

所以,王世充就是一坨浮萍,分量太轻,他敢称帝纯属头脑不清醒。李世民做得更绝,虽然答应饶他一命,却不客气地夺了他儿媳,用一副理所当然的面孔对他极尽羞辱。

一个没有价值的人,死活无所谓。所以,当独孤修德公然矫诏杀害王世充父子后,李渊尽然视而不见。

窦建德跟王世充截然不同,他在河北士族集团中的影响力完全是靠自己拼出来的,如果不是窦建德有自知之明,他早就被河北集团推上皇位了。

事实上,窦建德只是河北的庶族阶级一员,家族影响力并不大。但彼时河北的豪族已经没落,他竟然成了河北士族集团的领头羊,并靠一系列的政策获得了一直推崇。

对这种人,李家父子很挠头,留也不是,杀也不是。

首先我抛出个人的观点,李渊不是心胸狭窄的人,他不会容不下窦建德。

事实上,在统一战争过程中,李渊收拢不少敌对势力,包括李轨、杜伏威、罗艺等,作为皇帝他需要得到更多政治势力的拥护。在天下大定的情况下,将窦建德困在长安远比杀了他更好,这一点李渊不会想不到。

李建成也许更认同杀了窦建德,但绝不是因为李世民,而是另一群人,那就是关陇集团。

其实大家都疏忽了窦建德活着对谁最不利这个问题,答案就是关陇集团。

假设李渊赦免了窦建德,一定会给他一个高官,留朝任职,参考杜伏威。如此一来,窦建德不再具备遥控河北集团的能力,相反还会塑造“皇帝很重视河北集团”的形象。

但这种结构受损最大的就是关陇集团,朝廷就是个利益场,蛋糕有限,窦建德要分一杯羹,只能从关陇集团的份额里动刀。

当年杜伏威蒙冤的原因其实也在这儿,他一个江淮士族集团的代表人物,竟然得以封王,你将关陇集团放在什么位置?所以他必须被清理。

李建成的拥护势力就是关陇集团,所以他极有可能被关陇集团推着,去游说李渊杀了窦建德,如此大唐便是关陇集团的“独食”。

最难分辨的是,李世民对待窦建德态度。

从事书上看,我们找不到任何直接证据,所谓“李世民想保住窦建德,竭力反对李渊杀害窦建德”的说法,都是后人杜撰的。

我个人认为恰恰相反,李世民才是窦建德之死的推动者。

我们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整个大唐三百年,河北与大唐就像油与水的关系,融不进去,甚至彼此仇视。

武则天时期,发生过虐杀河北士族集团的惨案;安史之乱时期,河朔三镇率先背叛朝廷,走向藩镇独立。最离奇的是,河北士族集团的望族竟然歧视皇家,宁可将自家女儿晾成黄花菜也不肯嫁给李家。

这些有违常理的现象来自于哪里?我认为就跟李世民在洛阳之战后对河北集团的不当处理有关。

李世民两次平定河北,但军事上的胜利并没有带来河北的安定,而是反复的武装叛乱。史学家认为,这两次战后,李世民对河北的士族集团采取了高压政策。

那么,杀害窦建德是不是也是出自于李世民的主意,以至于在河北集团的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呢?

我们看一个细节。

窦建德失败后,他的部下魏徵竟然没有就近投降李世民,而是跑到长安加盟了李建成。窦建德的部下刘黑闼再次叛乱时,魏徵给李建成出了个主意:不能将平叛的大权交给李世民,你要亲自出马,借机收复河北人民的心。

所谓“人民”,千万不要用今天的概念套用,他其实就是指“河北士族集团”。

李建成接受了这个建议,轻松打败了刘黑闼。这其中,军事只是一方面,魏徵发挥的政治作用恐怕不容忽视,因为他就是河北集团的一员。

后来,魏徵竭力怂恿李建成对李世民采取极端手段,从肉体上消灭,这难道不是刻骨仇恨?

李世民是聪明人,为了“补课”,在“玄武门之变”后,他不得不放下敌意,想方设法拉拢魏徵,并委派他为代表出抚河北。正是靠魏徵的影响力,大唐度过了“玄武门之变”后的河北危机。

至于李世民为何非要杀了窦建德?大概是两方面原因,一是战争状态下难免伤及无辜,甚至演化为仇杀,秦王府一时刹不住车恐怕也不足为奇。二是以魏徵为代表的河北集团更倾向于太子,窦建德也极有可能成为李建成的拥护势力。

至于史书为何没有记载,理由很简单,不是没记载,而是“被删除了记忆”,甚至篡改了,其中的原因你懂的。

1 阅读:29
寻根拜祖

寻根拜祖

汲取先人营养,滋润后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