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5日,美国制裁的“黑名单”将小米推至悬崖边缘。彼时,雷军接到紧急电话后,在董事会上被灵魂拷问:“若手机业务受阻,数万员工何去何从?” 这场危机意外点燃了小米的造车野心。

短短70天,小米完成85场调研、200+次访谈,甚至收到李斌、何小鹏等新势力大佬的“劝进”建议。

最终,雷军以“人生最后一次创业”的决绝,豪掷100亿美元押注汽车赛道,这种“孤注一掷”的背后,是雷军对汽车智能化窗口期的精准判断:“若不能跻身全球前五,小米汽车将无法生存。”
SU7 Ultra:从“性价比”到“性能颠覆”的豪车逻辑2025年2月,售价52.99万元的SU7 Ultra横空出世,以“100%碳纤维车身+1548马力三电机”的极致配置,剑指保时捷。

这款车不仅刷新了小米的定价天花板,更宣告其从“搅局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蜕变。
核心突破点:
1. 技术堆料:21000转V6s电机、9100吨压铸工艺、自适应BEV智驾系统,直指特斯拉、小鹏的技术护城河;

2. 用户破圈:近40%女性用户占比(远超预期的5%),靠“防晒玻璃+高颜值车漆”精准击中家庭决策链;

3. 生态整合:澎湃OS串联手机、家居、汽车,后排Pad秒变移动会议室,打造“人车家全生态”闭环。
产能狂飙与资本暗战:一场与时间的赛跑SU7上市首年销量突破13万台,未交付订单堆积如山,为冲刺2025年30万辆目标,小米工厂开启“双班制”,日产能翻倍至640辆(每76秒下线一台车),二期工厂投产后,总产能将达30万辆/年,直追头部新势力。

但质疑声从未停歇:
亏损隐忧:SU7 Ultra定价较预售价骤降28.5万,被指“饮鸩止渴”;
智驾短板:对比华为“全国无图”方案,小米508TOPS算力仍显保守;
资本压力:拒绝独立融资的小米,需持续输血汽车业务,考验集团现金流韧性。

“创始人是产品最好的代言人。”雷军深谙此道。
亲测背书:零下40℃泼水成冰、纽北赛道学漂移,塑造“极致产品经理”人设;

内容破圈:年度演讲《勇气》播放量破亿,用“制裁危机→绝地反击”叙事撬动大众共鸣;

生态联动:SU7发布会同步推出折叠屏手机、智能手表,强化“科技全家桶”心智。
未来赌局:小米汽车能否改写全球格局?雷军立下“十年内纽北最快四门电车”的军令状,并计划2025年开通100城NOA。但真正的胜负手在于:

1. 技术迭代:V8s电机量产、固态电池商用能否如期落地?
2. 全球化:依托小米手机海外渠道,能否复制智能生态优势?
3. 用户粘性:3亿MIUI用户转化为车主的速度,决定生态护城河的深度。

小米汽车的崛起,是一场“科技基因+生态霸权+创始人IP”的合谋,它既非传统车企的电动化转型,也非新势力的资本游戏,而是以手机战法重构汽车工业逻辑的颠覆实验。

这场豪赌若成,全球汽车版图将迎来首位“跨界巨头”;若败,则可能成为科技公司造车的经典反面教材。

但无论如何,雷军已用SU7 Ultra证明:小米,从来不甘只做跟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