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别动不动对孩子指导

知识本色 2024-11-21 17:12:30

某个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带小朋友去广场旱滑。

一位七十多岁的爷爷正蹲下身子对他的孙子喋喋不休地指导:

“孩子,这滑冰应该这样这样。”边说边做演示动作。

我知道,他压根儿就不懂旱滑。

好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好为人师”,喜欢动不动就指导。

这种现象似乎很普遍。

不懂装懂乱指导。

我们常常看到,孩子稍有动作,有些大人就迫不及待地开口,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完全不管孩子是否有自己的想法,完全不管自己到底有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这就像下棋,旁观的人总会熬不住指导几句。

很难做到“观棋不语真君子”。

这种不懂装懂的指导,就像给孩子套上了枷锁。

比如,孩子在画画,大人看到后,可能会按照自己对色彩和构图的理解去指导,却忽略了孩子眼中那独特的色彩世界。

也许在孩子的想象里,天空可以是绿色,花朵可以是蓝色,这是他们自由的表达,却被大人所谓的“指导”扼杀。

事无巨细全指导。

“孩子,你穿这件衣服,颜色跟裤子很搭。”

“孩子,这个多吃点,听说很补脑。”

“孩子,这道题不能这样思考的。”

……

从孩子起床穿衣到吃饭夹菜,从写作业的坐姿到每一道题的解法。

孩子就像被操控的木偶,没有了自主决定的权利。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学会自己面对生活的琐碎,而不是在大人的指挥下机械地行动。

当一切都被安排好,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何而来?

他们如何能在未来独自应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怪不得有些孩子会“反抗”,会“不听话”。

更有甚者,孩子自己能做还指导。

这就如同孩子已经努力迈出了自己的步伐,大人却非要在旁边扶着,让孩子失去了平衡和探索的乐趣。

孩子自己尝试系鞋带,明明已经掌握了方法,大人却嫌动作慢,非要自己俯下身子帮孩子系了。

孩子自己做作业,做好了回头检查,大人却觉得检查不仔细,硬要拿过去,自己再检查一遍,导致孩子觉得既然大人还要检查,我就不检查了。

这些看似是帮助,实则是一种不信任,是对孩子能力成长的阻碍。

是鱼就要在海里游,是鸟就要在天上飞。

孩子就要在实践中锻炼才能不断地成长。

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当孩子内心对某个问题充满疑惑,积极思考却无法突破的时候,我们再去启发他们。

当孩子有表达的欲望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和思路时,我们再去引导。

在孩子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是在旁边默默守护,给他们空间去尝试、去犯错。

就像孔子对待弟子,不是时刻灌输,而是等待合适的时机点拨。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给孩子自主的空间。

让他们自己尝试新的运动项目,哪怕会摔倒;

让他们自己去挑战不确定的结果,哪怕会失败;

让他们自己去交朋友,哪怕会有小摩擦。

因为只有在这些亲身经历中,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应对挫折,如何与人相处。

大人的过度指导,就像一个密不透风的保护罩,看似保护了孩子,实则让他们变得脆弱和依赖。

在教育的花园里,我们应该是园丁,而不是雕塑家。

园丁为花朵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它们自由生长;而雕塑家则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作品。

我们要相信孩子自身的成长力量,少一些不必要的 “指导”,多一些耐心的等待和适时的启发。

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世界的奇妙,在自我成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因为,教育不是控制,不是让孩子成为我们的复制品,而是点燃他们内心的火焰,让他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0 阅读:5
知识本色

知识本色

知识无非三调:调身、调息、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