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明斯在华50年,押注50个项目,背后各打算盘?

锦书托鸿雁 2025-03-28 12:27:07
开了五十年的车,换个赛道,还能跑得更快吗?商用车这事儿,听起来离咱老百姓有点远,毕竟不是家家都开卡车。但仔细想想,吃的穿的用的,哪样不是靠它们吭哧吭哧拉来的?

这行业一有风吹草动,影响的可是整个社会的脉搏。最近,康明斯中国区的汪开军在十堰的商用车产业发展会议上讲了些啥,听起来挺有意思。他说要“链合创新,合作共赢”,这八个字,分量可不轻。康明斯是谁?做发动机的,而且是那种给重型卡车、工程机械提供心脏的大佬。它跟中国的渊源,那得追溯到1986年,跟二汽(也就是现在的东风汽车)签了个合作协议。这么多年下来,见证了中国商用车产业从弱到强的整个过程。汪开军提到,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很快,但速度快了,也得想想接下来怎么走。现在“双碳”目标压着,新能源和智能化成了大方向。商用车这块,也要跟着变。

问题来了,怎么变?康明斯给出的答案是“链合创新,合作共赢”。这听起来有点像“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鸡汤,但仔细琢磨,这里面门道不少。先说“链合创新”。商用车产业链很长,发动机、变速箱、车桥、车身……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车的性能和效率。康明斯想做的,就是把这些环节上的企业都拉到一起,形成一个创新的共同体。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往往骨感。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技术路线也可能不一样,谁愿意把自己的核心技术拿出来分享?这就涉及到“合作共赢”了。康明斯想当这个链条里的“粘合剂”,通过技术共享、资源整合,让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比如,康明斯在武汉的研发中心,是它在美国以外全球最大的技术中心,技术产出全球第一。这个中心,不光是康明斯自己的,也向国内的合作伙伴开放。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姿态:我愿意拿出我的优势,跟你一起把蛋糕做大。这种“合作共赢”的思路,其实也反映了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抱团取暖才是王道。当然,这种合作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技术标准不统一、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等等。但不管怎么说,这种开放合作的姿态,值得肯定。汪开军还提到,康明斯发布了在华的50个重点项目,涵盖传统能源升级、转型技术突破、数字化技术和新能源布局。这50个项目,就像50个马达,希望能给中国商用车产业的低碳转型提供动力。话说回来,康明斯这么积极地推动“链合创新,合作共赢”,真的是为了中国商用车产业好吗?

当然,这肯定是一部分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它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想在这个市场里分一杯羹。这并不丢人。市场经济嘛,谁不想赚钱?关键在于,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康明斯在华的这50年,与其说是它在中国发展的故事,不如说是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最初的技术引进,到现在的自主创新,再到未来的低碳转型,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开了五十年的车,换个赛道,能不能跑得更快?这不仅取决于康明斯,也取决于整个中国商用车产业。而“链合创新,合作共赢”,或许就是加速跑的关键。毕竟,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在全球舞台上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