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宋朝时期可是出了名的重文轻武,不过就算在这种大环境下,还是有不少武将世家冒头。一提到北宋的武将世家,好多人脑袋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杨家将,觉得杨家将那就是北宋第一将门。这其实啊,都是受了后世那些影视作品的影响。实际上呢,真正能称得上北宋第一将门的,是折家将。折家将和杨家将比起来,行事风格更为低调,但其为北宋的稳定存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先说说折家将里一位特别有名的女性,在影视作品里提到杨家将时都少不了她——佘太君。电视剧里她叫佘赛花,可实际上这位老太君并不姓佘,她是折家的女子,是折家将第二代折德扆的女儿。看到“折”这个姓,就感觉不像是中原的姓氏吧?后来专家研究发现,折家将可不是汉族,而是边疆的少数民族。这“折”姓在历史上可不常见,咱知道它是个姓氏,还多亏了折家将呢。
经过后世追溯,折家起源于党项族。这就不禁让人联想到西夏。拓跋家建立西夏,而折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事儿得从唐朝末年说起,当时折家当家的是折宗本、折嗣伦父子。在这两位手里,折家开启了辉煌篇章,他们在陕西当军事长官。可惜没多久,大唐就没了。到折宗本孙子那辈儿,天下开始大乱。一开始,折家的日子没受太大影响。但后晋建立后,折家所在地落到了契丹手里。
折家在当地已经延续三代了,在折家的治理下,乱世中的百姓也能过上安稳日子,所以折家在当地声望极高。契丹哪能容忍这种情况?可在折家的绝对武力面前,契丹没办法,只能让步,让折家继续留在当地。折家虽然处在契丹和中原的交界处,但一直依附中原政权。折宗本的孙子折从阮去世后,他儿子折德扆挑起了折家的大梁。而且折德扆作战有功,被后周封为永安军节度使。
当时,折家可是中原民族和契丹的最后一道防线,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乱世,王朝更替特别快,折家一直盼着能找个强大的后盾,摆脱困境。就在这时,北宋建立了。折家一看形势,立马投靠了北宋。当时的皇帝赵匡胤那是相当欢迎啊,不仅给折家重要官职,还允许他们世袭官爵,折家其他子弟也能在府州(今陕西榆林)担任文武要职。北宋160多年国祚里,府州的十三位知州全是折家人,可见北宋朝廷对折家的信任。
赵匡胤在位时多次对外征战,他曾亲自带兵和辽国打仗,可惜输了。而且赵匡胤的部下在辽国人手里大多讨不到好,只有折家将例外,在这些战役中一直保持胜利。
北宋建立后,国家还是不太平,最大的敌人是辽国,还有个像墙头草一样的西夏。一开始北宋想和西夏合作,结果西夏摇摆后还是跟辽国一起出兵打北宋。折家将知道后主动请战,折御卿和折御勋两位大将上阵,把辽国大将韩德威打得屁滚尿流,韩德威后来听到折家将的名字都不敢上战场了。
折家将和其他武将世家不一样,人家代代都有名将。好多武将世家传个两三代就没下文了,要么是后继无人,要么是日子安稳了,没了祖辈的雄心壮志。可折家将一直处在危险地带,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折御卿去世后,折家交到他儿子折维昌手里,此时是宋真宗时期,宋真宗和辽国也是战事不断。虽然折家掌权人换了,但和辽国打仗的结果从没变过,一直赢。当年辽国会和北宋签订澶渊之盟,很大程度上就是忌惮折家将的武力。要是一直打下去,辽国又不能大胜,还消耗国力,不如签个盟约。也正是因为澶渊之盟,北宋和辽国才有了多年的和平,北宋也有了发展的机会,这都得感谢折家将。
那问题来了,在大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下,为啥折家将能世代驻守府州呢?一方面,府州作为西北边境,周边势力环绕,对皇帝来说,让熟悉当地情况的折家将留下驻守,比换其他人强多了。另一方面,和中原士兵比起来,折家军对抗外敌更有优势。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折家将特别懂为臣之道。好多人觉得折家将在北宋历史上不出名,甚至以为他们武力值不高。其实这是折家将低调,他们不在乎名声,就专心做好自己的事。和那些被皇帝忌惮的世家比,折家将更知道怎么让皇帝放心。所以说杨家将虽然名声大、影响力高,但论实权,还真比不上折家将。大宋对折家将那是绝对优待,允许世袭官爵,折家在府州不仅有军事大权,政治大权也能掺和。
折家将活跃在中原的这些年,为中原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五代十国就开始抗击辽国,北宋时还要对抗西夏和金国,说是北宋第一武将世家,那真是一点不为过。大家说说,要是折家将没这么厉害,北宋的历史会不会改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