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陆水月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一切未来,值得期待?
曾经是当红炸子鸡的共享单车,如今似乎极少进入公众的视线;曾经的“黄橙”之争也开始淡出了角斗场;曾经充满理想主义的80后、90后创业者如今却“劳燕分飞”,各赴前程......
轰轰烈烈之后,共享单车一片残局。
而今,满大街“缺胳膊少腿”的共享单车给城市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共享单车坟场也成为这个时代独特的城市印象。
近日,看上去平静得像死水一般的共享单车,却出现了一些涟漪。
“变黄”的摩拜单车(美团单车)开始出现在街头,与此同时,哈罗“蓝”渐渐地取代了ofo的一哥“黄”。不经意间,共享单车男一男二的故事,已经由“橙黄”变成了“蓝黄”。当然了,此黄非彼黄。值得注意的是,青桔单车这抹养眼的绿,也成功开启了男三号模式。
颜色之外,是共享单车的集体提价。
摩拜(美团单车)、哈罗单车似乎首次达成默契,不仅补贴没有了,还不约而同地在京沪试点提价,起步价普遍涨了0.5元,同时,在15分钟的起步时间之后,还设计了超时计费的机制。
然而,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挣扎中的ofo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深圳罗湖区、福田区上线有桩模式。显然,之所以选择倒退式的发展,不是ofo的脑袋被门夹了,而是用不得以的方式划上赛道休止符。
共享的“瘾”过之后,共享单车创新之路似乎再也擦不出多少火花。没有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狂热的资本,没有城市容量,不禁让人唏嘘,共享单车尚能饭否?
风卷残云
“我家住在共享山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对于80后胡玮炜和90后戴威而言,这首歌已经不在了。
曾经胡戴二人都是资本的宠儿。
拿钱这事儿,他俩一路顺风顺水。前北大学生戴威头天晚上接到金沙江创投罗斌的电话之后,第二天上午便在国贸三期56层与朱啸虎见了面,简短见面,千万级的美元资金便落入袋中。而胡玮炜这边有着“出行教父”李斌的背书,资本一路垂青到最后。
彼时的他们,只有一个词儿来形容——意气风发。
从2016年开始,共享单车企业只做两件事情——资本军备竞赛、烧钱铺车。2017年是共享出行最火热的一年。根据IT桔子数据显示,在出行领域,2017年的投资事件为过往四年最多,融资规模为452亿元。
而根据地歌网的不完全信息统计,ofo和摩拜的累计融资均逾百亿。
截至2018年3月底,ofo先后经历了从天使轮到E2-1轮9次融资,融资总额14.5亿美元;摩拜从2016年4月在上海上线第一辆车到2018年4月被美团收购,也完成了6轮融资,融资总额近11亿美元。摩拜和ofo之外,早已“寿终正寝”的单车品牌在前期都拿到了投资者的钱。小蓝单车A轮融资4亿元、小鸣单车B轮融资数亿元、骑呗单车A轮融资1亿元......
风光之后,共享单车行业出现了最大的裂痕——行业老大摩拜和老二ofo合并失败,相当程度上,也成为了共享单车赛道上最大的转折点。
倔强的戴威,一路倔强。2017年年底,ofo被曝资金链断裂、团队内部腐败之后,一路向下,至今仍有近1600万人排队等着退押金。
穷途末路。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在北京垃圾回收市场,废弃的ofo小黄车被大批量回收。造价成本约300元每辆的小黄车,却以5元身价“贱卖”。若在简单粗暴地拆解之后,取下橡胶、金属压块,每辆小黄车预计可以卖十几到二十几元。
怎一个惨字了得?与此相比,摩拜则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结局。
在腾讯爸爸“主持大局”的情况下,去年4月,美团宣布以27亿美元全资收购摩拜。之后,美团对摩拜进行全面整合,当月,摩拜联合创始人王晓峰因个人原因卸任CEO,8个月之后,另一创始人胡玮炜离职,摩拜创始团队清场。
今年1月,美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王慧文发布内部信,宣布摩拜全面接入美团APP并成为唯一接口,此外,美团成立LBS平台单车事业部,王慧文亲自兼任事业部经理。
毋庸置疑,上市之后的美团在创新业务的步子上不再是大步流星的往前,而是踩了刹车,进行战略收缩,也给摩拜尽情燃烧的岁月泼了冷水,是得醒一醒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在ofo和摩拜的变局中,哈罗单车却捡了个大机会,尤其是在阿里系的“血包”支持下,如今哈罗单车摆出了直逼摩拜的态势。
从去年9月开始,哈罗单车更是迎来了高光时刻,在进行品牌升级之后,哈罗单车变成哈罗出行,目前,其旗下不仅包含有单车、助力车、汽车,同时还将介入出行的网约车和生活类服务等,前段时间,哈罗出行还联合蚂蚁金服、宁德时代成立合资公司,正进军电动车市场中,做起了供应链环节中的充电业务。
哈罗正在由一个单一的平台向着多元化发展。
此外,滴滴“秘密”扶持的青桔单车也开始抬起了头。在成都试水之后,挥师进京。“滴滴在内部孵化自己的共享单车品牌,刚开始是为了制衡ofo,多一个与戴威谈判的砝码。”业内人士如是评价。
在经过三年的资金、人力、物力的大量消耗和“洗劫”之后,共享单车呈现“三阳开泰”的格局。
其实,共享单车是中国过去十年里,野蛮式风险投资的缩影。
比如,赶集网、58同城、美团、大众点评、滴滴、快的、Uber等,无不是经过“烧钱、做规模、洗牌、合并、高估值”的路径。十年来,资本用事实说话,探索出这样一套成熟的模式或者说是打法。似乎屡试不爽。
然而,繁华落尽,一地鸡毛。
为资本唏嘘之时,共享单车坟场的画面一帧一帧出现。共享经济的创新对实体经济算不算一种祸害?
订单来了,钢铁厂有活了,车厂复工,工人拿到薪酬,商场有了客户,税收有了保证,GDP有了增长动力......
鼎盛时期的摩拜和ofo拿了高达40亿美元的融资,足够投放5000万辆共享单车,据相关计算,如果全部报废相当于十几艘航母的结构钢总量。当爱玛、富士达、飞鸽这些厂商曾经开足马力来满足摩拜和ofo的订单之时,也应该想到订单消失那一刻,时至今日,谜底揭晓,无一荣光。
与其说,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的先锋,不如说是资本蠢蠢欲动下的一场小范围试错,上演的是中国式创业的疯狂。
风卷残云之后,在美团单车、哈罗单车、青桔单车的新局面下,悲剧式的疯狂是否再重演?
以战养战
不以为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都是耍流氓。
当初胡玮炜看似风轻云淡的一句“共享单车做不成,就权当公益了”,是极其的不负责任。盈利才是一个商业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
地歌网在内部讨论时就对共享单车有两个确定性的评价:首先,共享单车赛道没有百亿资金做不成,其次,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缺失,同时面临城市容量的问题,因而,要想活下来必须靠速度、靠规模取胜。
正因为1元钱的共享生意并未能解决ofo和摩拜模式变现的问题,所以在商业模式缺失的情况下,只有用户才能实现更多增值的可能,只有用户才能拓展共享单车的价值,得用户者得天下是刚开始ofo和摩拜立足行业的王道,从本质来看,用户背后起作用的是数据。
由于短途数据并不具备商业价值。比如,车身广告、APP上的广告变现、电商等场景都因为数据碎片,这些商业模式都很难实现。
说到底,共享单车还得是巨头们的游戏。
实际上,朱啸虎并不是拍着脑袋来投的摩拜,他有自己的一套投资逻辑。朱啸虎曾经给戴威算了一笔账:一辆自行车两百块钱,在校园里面,每骑一次五毛钱,每天能骑十次,就收回五块钱,两百块钱可能四十天就赚回来了。加上维护、偷窃及损坏等损耗,可能三个月时间,成本就赚回来了。
然而,实践证明,这样的算法有两个前提:一是合理定价,骑行一次0.5元;二是自行车复骑次数足够多,也就是说,单车必须摆放在骑车需求旺盛之地。
但,刚开始,共享单车只是一场 TO VC的军备竞赛,烧钱、唯快不破,用时间来换取城市的空间。狂热至极,共享单车最后演变为一场“失控”的资本游戏。
当资本褪去,面临如何生存的拷问之时,对于共享单车商业思考最多的要数ofo。
ofo曾经试水过车身广告、App上短视频广告、官方公号广告投放,甚至和P2P公司合作转化押金、内测“折扣商城”等。
然而,这一切却无力回天。
经过一轮伤筋动骨的大洗牌之后,共享单车开始“冷”了下来,它们开启了“以战养战”的模式,回归到“共享单车使用”这一本质功能上来,如今,每家共享单车企业都进行了一个基础的止损方式——涨价。
今年3月,小蓝单车和青桔单车在北京市调整起步价,从先前的每30分钟1元更改为每15分钟1元,超出时长后为0.5元/15分钟。4月,摩拜单车跟进调价,从先前的每30分钟1元更改为每15分钟1元,超出时长后为0.5元/15分钟。哈罗单车提价,从每小时2元,调整为每15分钟1元,即骑行1小时要支付4元,比调价前翻了一倍。
近日,摩拜(现美团单车)在上海宣布新版计费规则,起步价从1元涨至1.5元,时长费不变,维持每15分钟0.5元的价格,规则自7月26日执行。今年4月,哈罗、摩拜和滴滴接管的小蓝单车先后宣布在北京地区涨价,时长费皆从1元/15分钟调整为0.5元/15分钟。对于涨价,摩拜称,是为实现健康可持续运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据相关媒体介绍,美国共享单车品牌Citi Bike每小时的骑行价格是4美元(约26元);在巴黎已实现盈亏平衡,被称为“最为成熟的共享单车”velib则按年卡消费,每年29欧元(约219元);日本的docomo bikeshare每小时300日元(约18元)。
海外共享单车的健康盈利状态可见。
哈罗单车北京地区政府事务负责人刘子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企业每天的运营调度成本大概是0.3元,再加上车辆的折旧成本0.6元,其实每天的总成本大概是在0.9元,如果每天每辆车能够产生一单订单,就已经达到盈亏平衡了。
“未来可以做到(盈利)。”哈啰出行的CEO杨磊曾经坚定地认为。
据地歌网了解,以武汉和北京为例,据北京官方此前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底,在北京报备的共享单车达191万辆,月平均活跃度近50%。而在武汉近百万辆共享单车中,日活跃量则约为23万-25万辆,日均骑行量约150万人次。
根据哈罗单车的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哈罗单车在中国300个城市开展业务,用户日使用次数约为2000万次。
以如此规模的体量判断,在没有烧钱竞赛的前提下,相当程度而言,共享单车提价是能够做到盈亏自负的。
由此可见,共享单车提价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再说,也没有那么多钱烧了。
走进良夜?
遇冷回归之后,共享单车是否是残局即终局?实际上,提价只是共享单车“以战养战”的短期打法,只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止损罢了。
共享单车其实通过技术带来的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
在供应端只要有足够的资本,车的生产以及运维不是问题,在需求的维度,移联网技术带来便利性的基础上,大大满足了人们3公里之内的短途出行需求,相当程度而言,此需求既高频也刚需。在此基础上,平台需要在同步提升来满足供需之间同步上升。
然而,不难发现,把城市容量的因素排除在外,在供应链端共享单车涵盖的成本,包括单车的成本、运维的成本等。
比如,单车的成本。据地歌网了解摩拜初代的成本高达3000元一辆,ofo则在打法上用时间来换取发展的空间,因而推出了较为低成本的车辆来PK摩拜,不过,在这一策略下,一辆ofo的造价也需要300元。就算是哈罗单车,在刚开始的时候也以每辆500元左右的成本,迅速把车投放到三四线城市。
根据不完全统计,ofo的存量车达到了1700万辆,而摩拜的存量车则达到了830万辆,哈罗单车也有数百万辆的水准。
之所以罗列这些数据,是因为,共享单车有一个“三年报废”的政策性规定。根据多地出台的共享单车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共享单车的使用寿命为3年,之后要强制报废。
以后起之秀哈罗单车为例,2018年上半年,在摩拜和ofo两败俱伤之时。其他的参与者都在重新评估行业面临的风险,哈罗单车却用手头的大部分资金制造了接近500万辆单车一次性投入市场,这是市面上哈罗存量车的60%。
这也意味着,在不考虑资产损坏的理想状况下,2020年初哈罗最早的300万辆车要面临报废,而最晚在2021年上半年,市面上的哈罗单车将全部面临着报废。
这导致的问题是,其他小量多批投放的单车企业可以逐批替换报废单车。而哈罗的换车问题则会集中在一个时间点爆发,短期资金压力骤增。
目前,哈罗的造车成本在600元左右,按此计算,哈罗如果要替换目前市面上800万辆存量车,大概需要在接下来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投入近50亿元。
显然,资本仍是供应端离不开的核心变量。
接下来也分析一下需求端。
“风险投资给你钱,就是让你去买用户的。但是,买用户是很容易的,怎么把用户留下来,留下来多少,你需要想清楚。”朱啸虎曾隐晦地说明共享单车资本狂欢背后的内在逻辑。
共享单车是一个重要的流量抓手,这也是巨头们入局的根本原因。如今,哈罗乘势而上,因为这是阿里心头的一个“朱砂痣”,必须拿下。而摩拜单车采取了休养生息的疗法,这也是向来美团王兴“缓称王”的作派。青桔单车是否进击,也得看看滴滴的脸色行事了,毕竟滴滴还在“安全合规”的穹顶之下挣扎。
整体而言,共享单车当前形势是不敢烧钱,也不轻易烧钱,因为,已经过了烧钱的关键时刻,格局已定。
但是,对于平台而言,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在供需之间,提升实力。
显然,两个轮子的单点突破不足以支撑出行生态。巨头们看上的出行流量,要想为我所用,需要在车的维度继续突破,从两个轮子到四个轮子,由前端出行的基本需求到车产业链等更多元化的需求,在车的基础上,打出一个“车、司机(乘客)、广告”小生态循环,再往前一步,则是通过车场景来撬动金融的场景,此时的数据就能起作用了。这是一个更大的梦。
不难发现,美团单车、哈罗单车、青桔单车所依附的“爸爸”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生态布局。
共享单车,尚能饭否?
关于车的小生态也好,大生态也罢,都还是未知数。不仅要依靠巨头的决心,还要依托于现实战局的改变——比如,在政策的调和之下,四个轮子的战场已经走进了另一片死水。
未来,仍充满变数。